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中的国企地位

1.国有企业在产业布局和调整中居于实现产业集群整合的主力地位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中,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的集约化成为共识。形成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吻合的产业沿线布局,需要一个个由可延伸度长、内容丰富、增值能力强的完整产业链组成的集群来支撑,而集群需要企业的支撑。发达国家的产业能够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对产业集群的有效整合。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建设中,现阶段中国国有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竞争力、管理水平普遍优于民营资本。如招商局集团截至2016年底,总资产为6.81万亿元;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954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总额1112亿元,同比增长34%。[2]

国有企业联合最具产业潜力的地区,集群的多点化、完整化将会形成良性循环。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将“企业主导”排在基本原则的第一位。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国有企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实现联系和互通的重点。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为产业联动体,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发展动力带,是海上丝绸之路产业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产业间的互动交流是吸引商业、旅游等产品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文化产业集群不再仅仅表现为传统的上下游垂直联系模式,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混合联系的复合模式。在这种拥有完整产业集群的复合模式下,各层次的商品联动,生命周期更长,市场反响更为深远。一是商品本身的市场,二是商品周边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的市场,三是商品的衍生品,包括娱乐、旅游等,形成规模效应。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产业链较为单一,产业集群尚待培育。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海丝概念的强势进入,为布局相对完整的沿线产业集群、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相互结合提供了后发优势的路径。政府站在产业推动者的角度,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对与海丝建设有关的国有企业给予了一定支持,打造海丝特色产业链。多处与海丝有关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企业在这些园区和基地集合,有利于增强海丝产业辐射力。2015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上批示,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走出去”力度。

2015年12月,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招商局,成为其全资子企业。2016年,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集交通、金融、地产三大核心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企业,成立综合物流事业部,依托中外运长航的专业化经营,打造综合物流产业。这一举动,体现了海丝背景下国有企业结构优化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带动海丝沿线产业的转型升级。

2.国有企业在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中巩固维护和传播新海丝形象的基础地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维护和传播新海丝传统,借海丝符号获得和平发展的基本定位,具有历史的高度和广度。倡议以航路港口和海洋经济圈为载体,带动产业园、物流、海工、金融等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节点布局。这种以经济贸易为基础的开展模式回应了沿线国家民众互联互通的期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代表的新内涵,重新焕发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机与活力,增添了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亚洲特色和中国特色。[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倡议自提出至今,顺应了沿线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经验的期待,激发了加快各方面合作、共同繁荣的愿望。同时,在沿线国家立足海丝倡议建设的新实践,创造了各种合作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招商局集团发展港口网络,通过收购、改造和新建,形成了可控制的现代化港口链,在位于国际航运枢纽通道,扼亚丁湾、红海之地的吉布提规划新建了物流港口和工业园。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中,国有企业借助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机会,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与多产业融合布局。海丝产业链以横向联结为特点,每一环节均可独立融合其他产业,有效提升综合产值。海丝产业在“海丝+”模式下进一步调整结构,应对业态简单、同质化的共同问题。产业附加值的整体提升,关键在于把海丝概念融合到各行各业中,形成“海丝+旅游”“海丝+创意”“海丝+艺术品交易”“海丝+文化贸易”等创新业态。海丝形象随着所附着的新业态节点实现传播,提升市场价值,成为产业化的形式。福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领SHOW天地”发展模式是海丝产业“文化+”的示范。“领SHOW天地”现有300多家以文化创意、广告和电子商务为主的企业入驻,成为产值超10亿元的园区,其中既有国有上市企业,也有全国十佳设计企业,吸引了近6000名年轻创意人才创业就业。[4]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领SHOW天地”充分利用海丝文化元素充实业态,不断实现海丝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作为成果呈现,“领SHOW天地”先后推出“100YOUNG”羊雕群展、文泽艺术馆石雕展等具有海丝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

3.国有企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前期开发中居于先导地位

在顶层设计方面,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多项产业相关的项目相继被推出。在具体实践上,招商局通过打通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公路、铁路运输通道,在港口腹地集中力量开发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自由贸易区等,复制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自由贸易区等经验,汇集我国产业经营、工程建设、园区开发、金融服务等资源,促进我国优势产能集群在当地落地生根。

贷款贴息、债券贴息、保费补贴等成熟模式也进一步机制化。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文化与金融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前期开发成本昂贵,因此必须保证投资规模。一批文化产业的优质项目开始投入运作。文化部直属大型中央文化企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福建平潭推进第一个文化综合体建设项目“中国海洋文化中心”,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包括大型演艺会展中心、国际艺术品交流中心、总部基地大厦和艺术家创意设计中心。截至2015年,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已有63家,融资额为17亿元。文化产业的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128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支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5]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在沿海国家设置金融机构,这些都为海丝文化产业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