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中的国企作用

1.在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平衡基础上创新贸易方式

从重要通道来看,海洋是中国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受益地区是全局性的,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改革、产业升级创新,也能够为沿线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注入强大的增长潜力。沿线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而且会对世界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产生影响。中国对外贸易90%的运输量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队。2015年通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商务集装箱达335万箱,其中300万箱来自中远集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加速发展战略对接、深化海洋合作,正在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合作潜力,走上一条互利、共赢、共享之路。招商局以港航起家,是目前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港口投资运营商,其依托港口网络建设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近年来,招商局大力推进港口设施建设,通过收购、改造和新建,形成可控制的现代化港口链,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充分发挥在互联互通上的基础性作用。

国有企业在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区域营销网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平衡上具有支柱性的作用。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交流平台上,国有企业活跃积极,推动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各具发展需求和相对优势,加速融合发展,对贸易合作有着巨大需求。招商局以“区港联动、以点带面,集中开发、落地生根”为贸易理想,连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欠发达地区与世界贸易网络,吸引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高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匮乏型国家转出,力图开创新的贸易路径。尤其值得总结的是招商局“前港、中区、后城”的创新模式,模式包括以港口为核心的全链条商贸生态体系、全球关口联盟平台、建立以人民币为中心的清算体系等内容。“前港”是指新建的港口或升级的已有港口,“中区”是指供工业所用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保税仓库等,“后城”是指住宅区和商业区。这一模式实现了航、港、产、城联动,以港口带动产业园、物流、海工、金融等业务走出去,进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6]

2.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提供有效国际公共产品,发挥为互联互通建设、金融合作奠定基础的作用

着眼大局,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实在在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建设和改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通道,在经贸、产业合作中提升各方面交流合作的能力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题中之义。倡议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海丝沿线大部分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亟待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由于周期长、收益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私人资本与私有企业通常不愿意介入的。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贯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必要体现,也是消化和转移国内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些年来,中国以大国的胸怀和担当,采取实际举措首先着力实现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公路、铁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连接的客观一体化。资金融通是落实倡议、实现互联互通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积极推动组建“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期资本聚合平台。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宣布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国家共同投资设立,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在试运行10个月时间里投资了六个项目,完成了8.09亿美元投资量。2016年1月17日,亚投行正式开业,来自五大洲的57个成员代表共同见证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起航。在开业仪式上,习近平在致辞中阐释了亚投行成立的重大意义,指明了亚投行运营和发展方向,表达出中国与世界共创未来的真诚意愿。

2014年11月8日,中国宣布筹建丝路基金,由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7]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出资65亿美元。2015年先后宣布了三单项目投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为倡议的落实增添稳定因素。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带动了沿线经济贸易有效增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更为紧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特点就是以贸易经济融合创造文化融通的氛围,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看得见的利好。招商局就利用港口和园区的发展,通过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口增长,在港口和园区周边建设发挥城市功能,又通过城市化反过来提升工业区和港口的价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经贸文化之路,更是沿线国家民众情感沟通之路,重在以获得感赢得认同感。实际上,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培养消费力和新的消费增长点,创造海丝文化潜移默化深入民众的条件。

3.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促进资源共同开发和当地民生改善

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主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共建了一批经贸园区,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形成了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其中,国有企业以其实力强劲的产能、丰富的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在推进产业升级方面起着带头作用,成为促进资源共同开发和当地民生改善的主力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得到加强,实现了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和海上旅游等海洋产业合作得到深化。2015年7月,国资委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公布了中央企业参与的一系列大项目,涵盖了电力、轨道交通、建材、通信等多个领域。“走出去”为海丝沿线国家政策对接和人文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形成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新格局。招商局集团在吉布提的投资有效地提升了其国家经济力。吉布提国家面积小、人口少、劳动力成本低、失业率高,与欧洲等发达国家有出口关税减免的协定,具有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中国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代表,其投资在东道国民生改善方面贡献良多,赢得了广泛好评。[8]

海丝沿线口岸依据不同的要素禀赋,地缘文化潜力得到较大提升。希腊地处欧洲、亚洲与非洲三大陆的交界处,成为亚洲通往欧洲的最佳通道。2016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与希腊国家私有化委员会签署协定,收购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务局67%股权。根据协议,购买比雷埃夫斯港经营权协议的总价值达15亿欧元。中远集团此次投资,使希腊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首站,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中远的目标是将比雷埃夫斯港口打造成全欧洲最大、最现代的港口,在未来几年内将集装箱运输量提升至700万箱。截至2016年,比雷埃夫斯港在欧洲至地中海地区的排名已经上升至第3名,世界排名也从2010年的第89名上升至第39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