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招商局与国际航线的开拓(1873~1884)

——“一带一路”的近代经验

张伟保

招商局在最初一个世纪里,在唐廷枢担任商总、主理招商局期间(1873~1884)可算是发展最迅速、奠定基业的关键时期。刘广京教授说:“在有着漫长历史的轮船招商局最初的10年,他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其一生的经历表明,他总是既敢于冒险,又长袖善舞,一方面能将中国商人和官府的资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能利用欧美的技术专长。他是一个爱国者,而观念上却是世界性的。”[1]朱荫贵教授指出:“唐廷枢和徐润是当时中国商人中能经营新式航运企业的最合适人选,他们不仅自身广有资财,而且在多年买办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进入招商局前已有经营新式轮船公司的经历,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和识见,从素质上看绝不比日本三菱会社的创办人岩崎弥太郎低。他们主持期间是招商局最富于进取精神、最为活跃的时期。”[2]徐润也曾概述唐氏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用:招商局各项营业活动中,除运漕归朱道(其昂)经办,其余劝股、添船、造栈、揽载、开拓航路、设立各处码头,由唐道(廷枢)一手经理。[3]他对招商局的主要贡献包括:制定章程、加强管理;广集股本、巩固基业;扩充船队、开辟航线;力拒官场恶习、强调在商言商。[4]其中,开辟国际航线一项与今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有极多相似的地方,值得进一步加以探究。本文利用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数据》第一辑[5]、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6]、《李鸿章全集》[7]、《郑观应集》[8]等重要历史文献及相关史料再加分析,希望借此探究其具体部署及战略意义。事实上,这个高瞻远瞩的规划,虽受制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而未能发芽滋长,终究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