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 history of epigenetics 表遗传学简史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与生物的发育和进化等学科密切相关。19世纪的主流生物学认为,遗传和发育是同一类生物学问题。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很少考虑对方的成果和方法,各自发展。然而,一些重要生物学家认识到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其中具有发育生物学研究背景的遗传学家摩尔根(Morgan TH),早在1925年《基因论》一书中就指出: “明了基因如何对发育中个体发生影响,毫无疑义地将使我们对遗传的观点进一步扩大,对于目前还不了解的许多现象也多半会有所阐明”。同时是发育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的Waddington CH,1939年提出“发育是表遗传的或后生的(epigenetic)”;1942年他提出表遗传学的概念,并认为表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主张将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其实,后来遗传学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例如:在个体发育中所有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是何种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并且一旦分化细胞形成,就能在谱系细胞间遗传;在人类同卵双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为什么约有1/3的同卵双生子20岁后出现了个性和疾病易感性等方面的差异;用成体组织细胞核移植所形成的克隆胚胎,虽然都具有完整的基因组,但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各种异常,多数在出生前夭亡,少数生存的个体也有多系统的异常,并且寿命较正常胎生的个体为短等,也印证了开展这类联合研究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表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1975年Holliday R等在研究中发现,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中有重要作用,并认为是发育中基因活性调节的开关;进一步研究揭示,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组印记都是受表遗传机制调控的,这些都突显了表遗传的调节机制的可遗传的本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更多表遗传机制的确立,表遗传学被定义为“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而这些是通过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实现的。基因组学方法学的革新,促进表基因组学的发展,该领域着重从基因组整体研究,染色质结构包括高层次的染色质折叠、对核基质的附着、在核小体周围的DNA包装,以及组蛋白共价修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和DNA甲基化等的影响。在胚胎发育中一些基因位点对甲基化重编程的抗性,揭示了表遗传修饰不仅在体细胞分裂中,在世代传递中也是可遗传的。目前表遗传学研究正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中不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