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蝴蝶效应”
——婴儿期(0~3岁)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可不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的信口胡诌。这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对人类启蒙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它使人们明白,人类婴儿时期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而悠远的影响。请用心呵护那些可爱的蝴蝶吧,他们今天的一呼吸一轻动,或许就意味着明天将是丽日蓝天还是狂风暴雨!

——笔者手记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他说: “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有诗意的表述:“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应用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是: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那些促使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优生、优育、优教的各类细节问题,一些好的细小的问题,如果能及早注意和培养,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力量;一个坏的微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疏导、转化和解决,会给孩子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任何一点点的错误和疏忽,都有可能使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造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其微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向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地改变。”[1]因此,作为父母,要在教育婴儿的过程中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自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防微杜渐,力求在教育孩子的漫漫征程中开个好头。

启蒙教育虽说“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教必得法”。许多父母最容易忽略的是婴儿期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婴儿期的孩子实在太小,不具备接受教育的能力,家长的职责任务应该是尽可能地保障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没必要施以教育。现代生理研究表明: 婴儿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能力,只不过其所需要的教育不是家长们青睐和热衷的所谓的“书本教育”,而是适合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能力教育。

在孩子教育的细节问题上,父母不仅要认识到位,还必须有细心、耐心和决心。婴儿期的孩子因为自理能力非常差,意识发展还比较模糊,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教育细节更多而且更关键。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婴儿期教育的重要性,但却表现得比较迷茫和困惑。有些家长则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违背了孩子成长的生理规律。实际上,婴儿期的教育需要家长把握好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把一些被认为只有长大才能实施,而实践证明现在就能实施并且孩子也能接受的教育问题处理好。如一些有经验的家长总是利用合适的场合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亲情交流或语言交流;利用玩具来培养、启发孩子的智力;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利用音乐对婴儿进行听觉与语言的刺激和训练,等等。

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生命权的保护、生理上的照应、生活上的料理、情感上的抚慰是法律和道义双重规定的责权,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除此之外,一定不能忽视孩子对教育的渴求,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发育特点和内在潜能问题,要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文化灌输,进行必要的能力培养,进行必要的科学辅导,实施必要的规范礼仪熏陶,而不要总是把眼光一味盯在孩子的营养、健康、冷暖、饥渴、安全与快乐上,满足于掌握养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需要,忽视孩子的教育。或者对孩子的教育抱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等孩子长大就会了” “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等观念,而错过关键的教育时机。

[1] 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