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识徐源

就在徐源来到高三127班时,他自己还是有些沮丧的。高考的536分深深刺痛了他,比平时考试低了将近50分。他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甚至认为高考是他高中三年以来,状态最好的一次。直到在估分的前一刻,他还觉得上一本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但估完文综之后,心彻底凉了,脊背一阵一阵的出汗,原来那些看都不想看的大学好像在对自己招手,他有点慌,不知道该不该告诉父亲。随着自己手机铃声的响起,他看了一眼,摁了静音,任凭屏幕上不断闪烁着“老徐”的字样。“没什么大不了的,估分都不太准,你不是想上湖大哲学系吗?那你就报呗。”徐源的同桌李子宇看了被画满凌乱线条的草稿纸,在他耳边说道。徐源皱着眉头,他不知道该怎么向李子宇说,毕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三的李子宇考虑的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上。“你估多少分?”徐源看了一眼李子宇估分纸,“627,大概率得去同大了。”同大可是东南地区最好的大学了,这个不知足的家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都不知道怎么跟老徐交代。”徐源看着不停闪烁的手机屏幕。“实话实说呗,让老徐赶快给你想办法,我说,要不你跟我一起去上海,咱哥俩还能互相照顾照顾,我帮你看报哪个学校,怎么样?”徐源看了一眼李子宇,转身拿着手机从教室后门出去了。

“爸,我估了536。”电话对面传来短暂的沉默。“你再估一遍,是不是答案记错了?”“没有,我估了三遍,528到536吧,大概率不会超出这个范围。”“……”“要不,我复读吧?”“你别着急,现在有点着急了,等分数出来再说。其实,一本也没什么,报个好一些的二本行吗?”徐源不说话,他想复读。在这座中原小城,能应届考走的人并不多,毕竟生源多学校少,复读也是很正常的事儿。徐源不说话,徐源的父亲在电话那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事儿你告诉你妈了吗?”“没有,我不知道怎么说。”“你别说了,我告诉她,她这两天都没睡好。”“嗯,那我先挂了。”徐源把手机挂掉之后,回到座位上。“你跟你爸说完了吗?”“说完了,我说我想复读。”“啊?别啊,你这分数也不低,走应届多好。”徐源还是想去湖大的,毕竟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梦想,说放弃就放弃,太遗憾了。

在升学率不高的这么一个小城市里,复读并不是什么问题,在于凡看来,身边很多亲戚的孩子都复读,能够应届考上心仪大学的人很少。复读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分数够不到二本线,“能考走就不错了,不用考虑喜不喜欢、想不想去的问题。”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长久以来,于凡也是这样的,所以当看到徐源出现在班里的时候其实是不能理解的,毕竟536分足以让于凡羡慕了。

于凡看了看手中的纸条,“Hello,我叫徐源,你能不能把之前的数学笔记借我看一下。”确定没给错人吗?!于凡心里想,她看了看自己桌子上那一堆数学卷纸。估计是误会了,说实话,于凡数学成绩一般,满分150分,她每次也都是110分左右,在这个被称作“英才班”的文科尖子生班里,也是排在后十名里的。她不怕成绩差,只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就好,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于是,在不了解她的人眼里,于凡还被以为是“数学呆子”,天天埋在各种数学模拟试题里,反正得不出答案的难题就一定要破解,所以纸上那密密麻麻的验证过程并不是因为喜欢数学,只是想把某个问题搞清楚。

于凡是有一股子倔强在身上的,从小就自命不凡的她总认为自己智商超群、自命不凡,因为在过去,她从来没有投入过多的学习精力,也可以考第一名。直到上初中时,放弃了原本直升的区重点初中,尝试考那所人人口中“升学神话”的市重点十中。一直以为轻松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努力复习了两个月,连面试门槛都没摸到,这才慌了。没办法,要上十中的执念只能让身为教育局处长的爸爸出马,勉强争取到一个面试名额,要不是英语口语还不错,估计连交五千多择校费的机会都没有。自此以后,于凡沉寂了好一段时间,直到初一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她重新进入全校前十名后,才又找到了一点点信心。自此之后就是平平稳稳地考试、排名、中考,直到来到了这所省重点的高中。

无论是什么时候,于凡从来都不怕陌生的环境,正如考十中时,小学时的同学都选择了直升,而她反其道行之,就为了上市重点。同样,中考时,大家都选择了另外一所老牌省重点——二中,只有她,选择了当年才合并成校的阳矿一中。作为一座以矿产著名的市,阳矿一中原本是榆阳市第一矿业集团的附属高中,属于市重点,后来经几所附近高中合并后升级为省重点。对于于凡来说,阳矿一中是新成立的高中,竞争不如二中大,但师资力量还不错,所以,她同初中同学“分道扬镳”,来到了被称作“阳一”的阳矿一中。当她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看着眼前崭新的主教学楼,满眼都是期待。

直到走进教室她才知道,班级里半数都是阳矿的子弟,也就是阳矿职工的子女,作为从小到大在一起生活学习的人,他们是熟悉的,而于凡看着熙熙攘攘打闹的同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外来人。

这种被“隔离”的感觉一直存在,所以在收到来自徐源这个“陌生人”的纸条时,她没太在意,只是回复了一句“我还在用,下课后给你。”能帮一个是一个,于凡不知道哪里来的侠义精神,转个头去面无表情的把纸条递过去后,又转了回来。

刚出伏天的9月才是最热的时候,头顶上那两个老式电扇吱吱呀呀地转着,好像随时会掉下来一样。吹出来的风还不如用卷纸自制的“扇子”来的凉快。于凡看着眼前立体几何有些烦心,便从书桌里拿出了自己的日记本,翻到了夹着书签的那一页。那个书签是用当时流行的杂志《当代歌坛》的封面做的,不过是撕下来后拿透明胶粘了一下,是于凡喜欢的女子三人歌唱组合。她把书签放在自己的笔袋里,又开始接着创作自己的“小说”——《落魇之城》。那是她看过另一篇小说后一时兴起开始创作的,把自己当做是“女侠”,解救落于水火的黎民。现在,她大概明白,自己写的就是传说中的“公路片剧本”。

已经写了1万多字了,每次心烦时她都会沉浸在自己的武侠世界里。“噔噔噔噔,噔噔噔噔……”第一节自习课终于结束了,她没忘记自己的承诺,转过身去把自己的数学笔记给徐源递了过去。

“你叫什么?”猝不及防地询问把于凡问地有些懵,“我叫于凡,哦,这个笔记不着急给我,明天早自习前给我就可以。”于凡转过身去。她不是内向型人,但对于这种白净版的“复读帅哥”她没有兴趣去了解,因为她的喜好一直很明确,是那种阳光皮肤黝黑的运动型男孩。

课间对于于凡来说只有一件事,就是跟自己的好朋友林晓晨闲聊。林晓晨是那种绝对外向型人格,号称全高三没有她不认识的人,即便是这种转学生,她也能在一节课时间得到所有资料。所以,原本是于凡去前排找林晓晨的习惯在这个课间变成了林晓晨迫不及待地来找她,看着林晓晨不断向自己身后飘过去的眼神,于凡也能想到,接下来的十分钟时间,是林晓晨分享情报的时间。

果然不出所料,林晓晨从离开教室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热水房门口,根本停不下来,嘴里念念叨叨:“我听说那个徐源高考考了536呢,数学145,好像文综考得不是很好,就这分数还来复读了呢。他爸好像是咱们旁边师范大学的老师,他是李子宇的好朋友,就是那个市文科状元,考了617那个。他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戴着眼镜,眼神可能不好,但长得白白净净,个子还行,你不觉得他想前两天我型我秀里面那个谁吗?”听着聒噪的声音,于凡只记住了他的高考分数,是536?于凡想,她要是可以考这个分数,老于应该高兴死了吧。这个不知足的家伙!顿时,感觉自己跟他是两个世界的人。“而且,我听说他羽毛球打的特别好,哪天我要跟他比一下。”“好啊,你这个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一定要赢他,加油!”于凡在送上“祝福”之后便转身回到了教室,“凡凡,你还没接热水呢!”“我要回去做题了!”于凡跑了两步,她要在徐源打开自己数学笔记之前将笔记拿回来,免得到时候被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