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朕的班底将至矣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067字
- 2025-04-27 00:42:27
法驾经郿县、武功县入上林苑,过建章宫遗址,五日后返回长安城。
刘协却没有进未央宫,而是让法驾走城墙、宫墙之间的驰道,亲自把蔡邕送回他位于北阙外的家宅。
随后,他又吩咐执金吾董承道:“前往不其侯宅邸。”
不其侯就是伏完,乃贵人伏寿的父亲。
伏寿入宫,本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如今冒出一个董白,直接预订了皇后之位,他怎么也要拜访下不其侯伏完。
这一点考虑,哪怕是送女儿入宫协助董白的董承,也非常能够理解。
说起来,这还是刘协第一次前往伏寿的娘家。无论是不其侯伏完,还是阳安长公主刘华,都非常的欣喜。几个在家的儿子伏雅、伏典、伏均、伏朗等,都被叫来拜见。
伏寿的生母樊盈,身为妾室,原本没有资格觐见天子,也因为伏寿之故,得以列席堂中。
一番应酬之后,刘协说道:“朕想请姑舅屈任左中郎将。”
左中郎将是蔡邕曾任过的旧职,主光禄勋左署郎。如今他转任侍中、光禄大夫已三月,左中郎将这个职务依然空缺着。
至于“姑舅”,是刘协本着刘华的关系对他的称呼。
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姑父”、“姨父”之类,只有同姓长辈才得称“父”,异姓长辈一律为舅氏。
伏完下意识的拒绝道:“陛下与永君相处逾年,当由她处得知过臣家中的门风,并不乐处朝廷显职。”
“此次另有情况,”刘协说道,“为了永君,请姑舅务必屈就。”
阳安长公主刘华闻言,也在旁边劝他:
“陛下难得光临,又说了是为永君,你还拒绝什么?就算永君不用你帮衬还情,还有雅儿呢!上次若非我进宫求告陛下,那司隶校尉刘嚣能消停?雅儿能这么快脱罪?”
她是孝桓皇帝长女,食邑比伏完还多,在家中一向颇为强势,伏完顿时招架不住:“罢了,臣从命就是。”
刘协笑道:“如此朕就待姑舅前来觐见了,也多谢姑母代为声援。”
因着执金吾董承也在场,他有些话不好细说。再加上旅途劳累,刘协继续和伏完、刘华闲聊了几句,便起驾回了未央宫休息。
第二日食时之后,刘协照例入西配殿读书,侍读的人又加了一个法正。
待到蔡邕讲学完毕,黄门侍郎张昶取来近期诏令存档,同时还有这次征辟郎官的名单。
刘协颇为惊讶:“尚书台这就送过来了?”
他原本以为,还要和司徒、尚书令王允掰扯一番呢。
“是司徒公让臣呈送陛下的,”钟繇躬身回答道:“司徒公说,这征辟之事,本就是陛下的主张;所征辟的郎官,也是侍奉于陛下,自当给陛下过目。”
刘协点了点头,仔细查阅这份名单,以及附带的阀阅资历。
名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司隶诸郡的士子,由各郡长吏负责选录;一部分是人在司隶的外州士子,由司隶校尉刘嚣负责选录。
司隶诸郡中,有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年二十九,以孝闻,为京兆功曹。其先为先汉御史大夫杜周,又有太仆卿、建平侯杜延年,为孝宣皇帝所表之麒麟阁功臣之一。
京兆杜陵人韦康,字元将,年十八,有隽才工书法,年十五辟京兆主薄。父韦端,曾举孝廉,现任大司农丞。
冯翊高陵人张既,字德容,年二十五,有容仪,年十六为冯翊小吏。出身庶族,无阀阅。
冯翊东县人严干,字公仲,年三十一,以孝闻,为东县小吏。出身单家,无阀阅……
刘协曾听王盖提过,说他父亲王允所举的左冯翊宋翼,曾致信他父亲,说冯翊没有什么士族,这下算是对上了。
好不容易举了这两个人,年龄偏大不说,一个出身庶族,一个出身单家。和其他郡相比,看着简直像是用来占名额的。
但这两个人既然能脱颖而出,想必都有所不凡?
刘协对家世不甚重视,自然没有什么偏见,甚至还记住了这两个人。
再往下看,乃是扶风武功人苏则,字文师,年二十八,有隽才以孝闻,曾举孝廉,不就。其先为先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又有奉车都尉、江阳侯苏嘉。
扶风平陵人士孙萌,字文始,年十五,未冠未仕,故无字,能属文。其先为后汉弘农太守士孙睦;父瑞,现任尚书仆射……
刘协摇了摇头。从这士孙萌的年龄和描述,怎么看都像是凑数的。
而他这名额,按照王盖的叙述,原本应属于法正。只因荐举孟达相代,被右扶风王弘以荐举非人一同黜落……
接下来是弘农郡,有弘农华阴人杨修,年十七,未冠未仕,故无字,能属文。其先为先汉赤泉侯杨喜,又有后汉太尉杨震,此后四世皆为三公;父杨彪,前太尉,现任光禄大夫。
弘农华阴人张猛,字叔威,年二十八,有隽才。其先为后汉汉阳太守张惇;父奂,太常卿,以破羌之功,自凉州敦煌郡渊泉县迁来本籍。
弘农郡提交的这两个人都挺有意思,一个是未冠未仕的巨族少年,一个是才入籍不到一代的外州子弟。
是不是王弘之前在弘农太守任上时,诛杀了太多的世家大族,以至于只能推出这两个人了?
他继续看下去,就到了河东郡。
有河东安邑人卫觊,字伯觎,年三十七,有隽才工书法,曾辟郡吏,不就。其先为先汉丞相、建陵侯卫绾。后汉有处士卫暠,受孝明皇帝之征,中途死于河东安邑,遂家之。
河东襄陵人贾衢,字梁道,年十八,有隽才,年十七辟郡吏。其先为先汉太中大夫贾谊……
刘协抬起头,笑着向法正说道:“阿正,如今你也出仕了,怎可无字?由蔡公或者朕为你赐字如何?”
法正略一思索,向刘协拱了拱手:“君在师前,臣请陛下赐字。”
他这个选择,刘协丝毫不感到惊讶。
既然法正在“经”、“权”之间选择了“权”,那肯定就是谁来赐字都行。
如果是蔡邕先提出,他一样也会同意,然后换上另外一种说得过去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