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天子之意竟如何?

此外,既然以此规格聘娶了董白,那么皇后所居的椒房正殿,也要开始重修。

还有天子的加元服礼,也要开始筹备。毕竟按照仪礼和汉室故事,天子正式立皇后,建长秋宫,都是加元服之后的事情。而最合适的时间,乃是明年的元旦。

既加元服、立皇后,那么天子亲政之事,也将提上日程……

加元服?亲政?!

王允忽然愣住。细思片刻之后,几乎喜形于色。

天子聘娶董卓孙女董白的真实目的,原来是隐藏在这里!

只有自家孙女董白,才会让董卓同意陛下提前加元服、立皇后;如果还是伏贵人的话,董卓肯定要继续拖下去,一直拖到陛下十五岁的正常加元服年龄!

再想想郿坞传来的一些留言,似乎董卓并不乐意遣嫁孙女董白,只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故,让他不得不尔。

换而言之,在这件事情上,天子乃是掌握了主动的一方。

这可真是后生可畏啊!

想通了这一点,王允心情激荡之下,忍不住自纹席上起身,在房间中来回踱了两趟。

他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朝臣们,之前还是小看了天子。

以天子表现出来的能耐,已经不逊于朝堂上的大部分重臣。在诛杀董卓的谋划中,天子或许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莫非是上天庇佑,在接连夭折了几位幼帝,又经历了孝桓、孝灵两位皇帝的折腾后,终于给汉室送来了又一位孝明、孝章那样的英明天子么?

王允一时间颇有些想去灵台叩谢一番。

当然,诛杀董卓这事实在太过重大,哪怕知道天子聪慧过人,知道天子是诛杀董卓后的最大受益者,多半能够与他同心,他也不能直接透露。

最稳妥的办法,是借着一些机会,试探出天子的倾向,并隐晦的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而培养出一些默契来。

……,……

王允并没有等多久,合适的机会很快送到了眼前。

这天上午,留守太师府的中郎将吕布,忽然送来了一封情报:

屯兵于河南中牟的前太仆朱儁,得到了并力和粮草支援,已经攻入雒阳旧都。驻守毕圭苑的河南尹杨懿不敌,已经退往渑池往依中郎将董越!

情报送到尚书台,王允当即就觉得,这吕布怎么如此不知所谓?

虽然太师董卓委他王允留守长安,可军务上的事情,岂是他能够插手、敢于插手的?

太师董卓不在,这太师府不过是个驿站而已。收到消息之后,就该直接转送于太师,让他亲自处分!

王允立刻封好情报,派人送回太师府,嘱咐吕布立即以飞马把消息送往郿坞。

至于情报本身,于他而言当然是个好消息。除了孙坚军之外,关东终于又有了另一支得力的军队。

想到这里,王允灵机一动,估摸着天子已经结束课业,当即前往宣室东配殿求见。

身为代理朝政的司徒,天子自然很快就接见了他。

拜见之后,和天子讨论了下昨日的征辟名单,天子提到了河南郡未能征辟士子的问题。

王允就知道天子会问起,当即不经意的透露道:“河南尹杨懿,于郡中士子并不熟,前时还遭到了前太仆朱儁的攻击,没完成这件事情实属正常。”

“原来还有这番内情!”天子脸上露出恍然的神色。

王允顺势问道:“陛下认为,杨尹可否挡住关东叛军的进攻?”

天子思索了小半刻,摇着头说道:

“大概不能罢!朕听说,朱儁乃当世名将,之前还是太师安排的留守毕圭苑之人,于苑内的地形、兵力乃至将吏状况都一清二楚。他既率军前来,必然是有了极大的把握,又占着知己知彼的先机,显然胜面要大得多。”

“结果正是如此。”王允惊异的望着天子,没想到他还有这份知军的能耐。

这让他更加期待天子和他配合,当即出言试探道:

“朱儁叛逃在先,如今又举兵相攻,叛逆之意明矣!其人的官职虽为太师所罢黜,却还带着钱塘县侯之印,食邑多达六千五百户,陛下认为是否该削去封爵?”

天子却推辞道:“此事在于太师,在于尚书台诸公,何必询于朕?”

“陛下可试论之,”王允继续相请,“如今陛下已十一岁,依孝灵皇帝故事,亲政已是不远,当渐有圣断。”

这又是王允的一次试探。

须知孝灵皇帝能亲政,是在他十二岁时,主政的大将军窦武被诛、太后窦妙被迁出长乐宫之后。

和如今的态势类比,等于就是天子要等董卓伏诛,方有亲政的机会。

现下就看天子是否有过这个想法……

如王允所愿,天子并没有推辞,思索一番后说道:

“钱塘县在扬州会稽郡内。如今关东多事,道路不靖,朝廷政令已经很难远达。即便下令削其封爵,诏书是否能够送到郡内?朱儁乃是会稽上虞人,想来在郡内极有名望,郡内又是否会听从?”

“如果下达了诏令,却又无法执行下去,必然会损害到朝廷的权威,朕窃认为此事不可行。”

“否则的话,朝廷何不削去关东、河北各叛乱长吏的官职?皆因无济于事也。”

王允心中暗自点头。天子这思绪,还是非常清晰的。

但他还想再继续勉强一下:

“老臣有闻,昔子路问政于夫子,为政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可见名分之重要性。如果陛下认为应该削其封爵,却因担心无法执行而放弃,让叛逆继续拥其名分,恐与经义不合。”

这次天子略有犹豫,却还是为朱儁辩解道:

“以经义论之,朕前时读《春秋》,则见其言曰,‘其君之举也,举不失德,赏不失劳,礼不逆也’。朱儁封侯,乃是以平黄巾之大功,其封爵剖符之文,尚藏于尚书台内,一切都符合经义和朝廷制度。”

“如今黄巾仍有余孽活动,正需激励名臣志士讨平之,岂能先削功臣之爵赏?”

“陛下此言甚是,倒是臣虑事不周。”王允躬身应道。

他已经知道天子倾向于哪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