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俊彦济济一堂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042字
- 2025-04-25 07:00:24
王允颇为欣慰的离开了东配殿,刘协也返回了温室后寝。
他能够听出来,王允颇有试探他态度的意思,也就援引经义,对朱儁表示了一番支持。
然而,他其实并不看好朱儁。
哪怕他破天荒的攻下了整个雒阳,但雒阳以西有渑池董越、华阴段煨,哪个都不好对付;留在雒阳当地,又得不到任何人力和辎重补给,后面肯定是要退走的。
有河南郡这个无人区在,有弘农、河东的董卓驻军在,除非整个关东、河北同心协力,或者另辟蹊径走南线的武关道,否则不可能威胁到长安。
但关东又怎么可能同心协力呢?
袁绍身为盟主,自己都在和亲弟争抢豫州,并谋夺了盟友韩馥的冀州。
同盟中的其他州郡长吏,怎么可能还信得过他?还不都是纷纷巩固自己的基业,然后渐渐变成割据军阀的模样?
甚至连朱儁这次的胜利,都会让讨董同盟更加分裂开来。
身为当世名将之一,朱儁的个人号召力,绝对在袁绍之上。当初起兵讨董时,如果朱儁在关东,盟主之位绝对就是他的,没有袁绍什么事情。
但现在也还不晚。拥着收复雒阳的巨大名望,那些不满袁绍的州郡长吏,必然要把他推出来,取代袁绍的盟主之位。
而原本的讨董联盟,也会变成两个互相对抗的集团,彼此之间的争斗势必更加剧烈。
这一点,或许要让朝堂中某些重臣失望了。
他们指望关东讨董联盟能成事,实际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刘协发现王允似乎就有这种苗头。他说起河南尹杨懿败于朱儁时,脸上颇有几丝喜色。
好在门口的执戟郎卫隔得远,只能听见殿中的声音,看见殿中的活动,却不可能分清殿中众人脸上的表情。
刘协和王允的一番对答,除了互相试探之外,还要各自担心泄露本意,说起话来也是心累得很。
等到这次征辟的左署诸郎成长起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换掉那些有问题的执戟郎卫!
否则的话,他在殿中根本没法好好交流。
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以家礼相见、引入后寝温室叙谈的。迄今为止,他也就在后寝见了宗亲刘和、姑舅伏完这两个人。
刘和是宗室长者、当朝大司马刘虞之子,当时刘虞刚派人来长安朝见,以示幽州对朝廷的忠诚。他为了表达亲近和笼络之意,引刘和入后寝赐宴,怎么看都是理所应当之举。
而伏完则是阳安长公主之夫,又是贵人伏寿的父亲。他刚刚聘娶了董白,绝了伏寿的皇后之望,于是以家礼拉拢安抚伏寿的父亲伏完,是不是也非常合乎人情?
但再多就不合适了。过于频繁的援用家礼,以及不合适的援用家礼,势必会召来董卓的怀疑,进而对他的后寝、掖庭也进行渗透监控。
那种情形,想想都是难受至极。
不知道刘和回幽州之后,把口谕交给其父刘虞,刘虞的反应会如何?
……,……
次日蔡邕讲学完毕,刘协翻阅着近期的诏令存档,赫然发现了下达给刘和的诏令:
以代持国相印绶、保全甘陵国之功,策命刘和为甘陵国相、建安中郎将,在郡中招募壮士,以抵御袁绍叛军?
这位族兄,怎么跑到冀州甘陵国去了?这代持国相印绶,又是怎么回事?
按照他父亲刘虞的性格,未得朝廷授权,不会干涉幽州之外的事务。那他总不至于罔顾口谕,和公孙瓒混到一起了罢?
口谕中的第一条袁绍夺州之事,如今可是已经应验了的!
还有他那“建安中郎将”的名号……虽说以诏令中“保境安民”的评价,以“建安”为号很是切合,但刘协总觉得这名号实在太过熟悉。
仔细回忆了下,他顿时恍然大悟:这建安,不就是刘协用得最久的年号么!
这可真是奇特的缘分……
刘协决定想办法把原幽州从事、新征郎官田畴召来,亲自询问一番。
朝廷既然有诏令给刘和,那刘和肯定先有奏书,说不定就是由田畴奏报的,而他也肯定有更多的消息。
原本他还想继续多等几天,等王斌收到朝廷诏令,正式持节前往郿坞迎董白入宫时,再推动伏完的左中郎将任命。
可是现在,既然要见田畴,那就要先处理好这批新征郎官的入署事宜。
他迅速召来了当值的侍中赵温,请他代为向朝廷上书,举荐不其侯伏完为左中郎将。
举荐很快被尚书台所接受,可见王允也对贵人伏寿抱有一些同情,也理解刘协想要维护伏家的意图。
而左中郎将既然就任,又有理事的意愿,光禄勋左署中自然不能继续空缺。伏完依着刘协之前的意思,请宣璠把新近征辟的郎官全部放到左署。
这是很正常的要求,光禄勋卿宣璠原本也有意这么处理。
如此一来,既不会影响现有右署郎官的正常更直秩序,也能安置好新征辟的郎官,让他们多些时间了解郎署之中的制度,以及身为郎官的职责。
宣璠自己的从子宣成,也是新征辟的郎官之一。
录名入署之后,伏完领着所有左署郎前来东配殿觐见,三十多人鱼贯而入,一同拜倒在刘协的御案前。
他们的年龄都不大,最大的也就三十七岁,最小的则只有九岁,正是以恩荫为郎的王端。
除了王端这唯一的儿郎之外,还有几名少年郎。十七岁的杨修,十七岁的傅干,十五岁的法正,十五岁的士孙萌,十四岁的王粲。
望着这济济一堂的青年俊彦,刘协心中欣喜不已,颇有类似李二那般“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叹。
然而,这些人大概已经有过一些联系,随后赐宴之时,很明显的分成了三个小阵营。
一个是出身司隶诸郡的十名郎官,加上懵懵懂懂的王端;一个是董卓阵营中诸朝臣、将领的子弟,以及少数亲近的凉州人;剩下的则是其他外州的士子,联系得并不紧密,但显然都不在那两方之中。
这无所不在的派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