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以平原国付刘国相

依然是设宴相请,叙起家谊;继而讨论经义,互致见闻。

崔琰刚说自己一向在徐州周边,陈群便主动问起了徐州、青州那边的态势。

听说徐州刺史陶谦领着州中各郡国长吏,表朱儁行车骑将军、欲与袁绍相颉颃时,他大为喟叹:

“陶使君是惟恐关东不乱吗?冀州、豫州之内,已呈对峙态势;青州又有黄巾连年肆虐。徐州难得安稳了这两年,今后恐将多事矣!”

“依我之见,陶使君是想借着此事,以及朱侯的威望名声,进一步稳固自己在州中的地位。”崔琰分析道。

陈群略一思索,随即点头道:“季珪此言有理。”

以官秩而论,一州刺史不过六百石。除相关的监察、荐举职责外,并无州牧那样重的权柄,自然也没有统辖州内二千石郡国长吏的资格。

然而自讨董以来,各州牧、刺史失去朝廷的约束,权力都在急剧扩大着。

到了现在,州牧可以表奏二千石郡国长吏,可以直接任命郡丞、国长史等佐吏,几乎形同割据;而州刺史则依托其职责,渐渐主宰州中大小事务,成为事实上的一州长官。

陶谦资历雄厚,又是孝灵皇帝亲任,有平定州内黄巾贼的大功。

他在州内的号召力,本就非常可观,远高于相邻的兖州刺史刘岱,更非那个只尚虚誉清谈、对黄巾贼束手无策的青州刺史焦和可比,故而才能推动这件事情。

而在事成之后,借着这番事功,以及朱儁本人的威望,他对州内各郡的影响力也会更强。

“只可惜,陶使君忽略了黄巾贼,”崔琰说道,“陶使君分心它事,青州黄巾贼过境肆虐几成定局。恐怕到时候,徐州境内也免不了大受波及。”

陈群颇为颖悟,崔琰简单一提,便已闻弦歌而知雅意。

他向崔琰拱手道:“黄巾贼既能波及徐州,青州恐怕全境都难以幸免。家父为平原国相,有守土之责,我当速往告知,请恕我先行告退。”

“再者,我颍川陈氏的家眷,多在徐州境内避乱。徐州之事,亦为家父所关注也。”

“长文但请自便。”崔琰很体贴的说道。

陈群拱手告辞,匆匆而去,直往国廨中堂面见父亲陈纪。

听说徐州发生如此事态,陈纪也是陷入沉思。

好一会之后,他向陈群说道:“若黄巾贼真的肆虐起来,我欲弃官前往徐州,和家眷汇合一处。”

“父亲为何有如此想法?”陈群讶然道,“将奈平原国众何?”

“平原无险可守,城池亦残破,挡不住黄巾贼的,”陈纪摇头道,“我自认无将兵之才,国中也没有财力提供军备。与其驱国内民众与黄巾贼厮杀,让他们无辜丧命,不如让他们早作逃难的打算。”

“有高唐津关!”陈群连忙提醒道,“只要守住津关,黄巾贼就很难大举渡河来攻!我听说,守高唐县令刘备是个豪杰,或有挡住的可能。”

“他能有多少人?能挡住多久?”陈纪教训他道,“岂能把一国民众的性命,都寄托于区区守县令身上?”

“就算这次极为侥幸,挡住了黄巾贼,那下次又待如何?”

“下次?”陈群不解的问道,“父亲的意思是?”

“除了黄巾贼,还有冀州、徐州!”陈纪叹了口气,“如今关东大乱,秩序尽失,已经发生了豫州、冀州之争,青州难道不会?以焦和那般平庸无能之辈,能守得住青州么?”

谈起刺史焦和,陈纪没有用任何敬称,显然是不满到了极致。

若非此人太过无能,只尚虚誉清谈,青州黄巾贼何以连年肆虐?

他的忘年知交好友孔融,因反对董卓擅权废帝,被其从虎贲中郎将降职为议郎,然后又外放到黄巾肆虐最严重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收集散卒,集结士民,放弃国廨及国内大片辖土,退保临近徐州的朱虚县一隅,这才艰难的支撑下来,两年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磨折。

而驻于隔壁齐国临淄的刺史焦和,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援;反倒是徐州刺史陶谦,曾经提供过一些助力。

正是认识到焦和的无能,他才对时局如此不乐观:

“一旦州内黄巾贼稍有平息,有了些许占领的价值,冀州、徐州的强人,是必定会介入的。纵然我能拖着国中民众苦撑到那时,也不过是在多方之间苟延残喘,让自己更加狼狈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世道混乱如此,我自知已经无力参预其中。唯有退而修身齐家,静待治国平天下之英杰。”

陈群一时默然。他知道自家父亲是对的。

颍川陈氏以居贫为家训,家中不治资产,以至于先祖父陈寔年轻时,不得不屈就浊职,以补家中生计。

如今面对这等强贼来袭的困境,也没法效仿某些家族,可以出家资招募大量部曲来守备郡国,继而把郡国变成自家的基业。

而且,这二千石的郡国长吏,对他父亲而言也唾手可得,弃了自然也没什么可惜。只要他父亲有意再次出仕,必有朝廷中二千石九卿高位以待之。

可陈群就是不甘心。

忽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对父亲陈纪说道:

“既然父亲认为,迟早有冀州、徐州强人介入青州,何不现在就引他们介入,以抵抗黄巾贼的侵攻呢?如果他们现在就愿意担此重责,必为心系民众之人,把这平原国付与也不为过。”

“小子听说,相邻甘陵国的国相刘和,为大司马之子,麾下有数千幽州精骑。他曾助前国相抵制住袁冀州的逼迫,又覆灭了入侵的黑山贼,保得国中安泰,或即其人也。”

陈纪闻言,心中怦然而动。

稍稍思索了片刻,他微微颔首道:

“此事或有可为,却也不必立即决定。崔季珪不是要返国么?以他的家世和名声,刘国相必然征辟,授以重任。届时再去拜访,有崔季珪的声援,此事把握会更大一些。”

“明日崔季珪动身时,可告知于我,我亲自为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