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我赵云,偏不去投公孙瓒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042字
- 2025-04-28 07:00:11
巨鹿郡东隅的广宗城外,一行人驻足而立,望着荒残的城池。
此处是数年之前,北中郎将卢植围困黄巾贼主力的地方。黄巾贼的首领张角,即是依托此城抵御王师。城破之后,二十万黄巾贼或死或逃,城池至今尚未恢复过来。
在城池的周边,还有不少堑壕和工事的遗迹,可以让众人想象出几分当时的情形。
好一会之后,为首的年轻人拨转马头,向众人招呼道:“走罢!”
另一名年轻人却有些犹豫:“子龙,咱们真要去甘陵?国相的那封公文,不是给公孙降虏的么?”
他所称呼的子龙,即是那为首年轻人的表字。其人姓赵名云,乃常山国郡国兵中唯一的骑屯屯长。而这些跟随他的人,则是原骑屯的骑卒。
至于国相,乃是原常山国相孙谨。
孙谨为新任冀州牧袁绍所迫,好不容易支撑下来;其后又有黑山贼大肆入境劫掠,他派人前往州治所在的邺县,委声下气的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任何兵力支援。
被逼无奈之下,孙谨只得弃国而走,返回幽州辽西郡原籍。
临行之前,他解散了州郡兵,却以赵云这一屯骑卒颇为精锐,有突骑之资质,以公文推荐他们前往投靠降虏中郎将公孙瓒,籍此建功立业。
孙谨与公孙瓒同郡出身,虽然交往不多,但写信向他推荐一些骑卒,还是肯定有所安置的。
但赵云行到中途,听说甘陵国相刘和覆灭黑山贼之事,却忽然改变了主意。
如今面对那年轻人的质疑,他沉着的说道:
“我等家中俱为黑山贼所残害,每每思之,无不切齿。一路行来,又多闻黑山贼肆虐各郡国之事,唯有甘陵刘国相能尽灭贼众,保境安民。”
“我听说,刘国相乃大司马之子,父子皆有仁厚之风。如此人物,才值得我等追随,何必一定要去投公孙降虏?”
“子龙此言有理,”年轻人被他说服,话语间却略有惋惜,“只可惜了国相的那封公文。有公文为引荐,本可获得更好的安置。”
“公文还是有用的,”赵云微微一笑,“若非有国相公文为凭据,我等这屯骑卒,岂能如此容易的通行这巨鹿郡?”
谈论之间,一行人继续东行,很快越过界桥,进入到甘陵国境内。
此处距离国廨所在的甘陵县不到百里,他们凭着公文,在沿途的官驿歇息了一晚,获得些许补给,第二天就到了甘陵县内。
向统领郡国兵的甘陵长史、大司马府校尉鲜于银呈上公文,鲜于银颇感奇怪,问赵云道:“常山国在袁冀州治下,公文则是推荐尔等前往公孙降虏处,如何来我甘陵国投效呢?”
“袁冀州逼迫孙国相,又不发救兵,任由黑山贼肆虐常山,不值得我等追随。”赵云回答。
在这个时代,郡国的太守、国相,对于治下民众而言,就如同主君一般。袁绍那般对待原国相孙谨,也难怪赵云反感。
即使没有这公文,他也会离开常山,不为袁绍所任命的新国相效命。
“至于公文之事……”赵云微微昂起头,“男儿当择明主而从,以功业而求晋升,何必依靠推荐?”
“壮哉!”鲜于银笑道。
他同样不喜欢袁绍,因着之前公孙越之事,也不喜欢公孙瓒。这赵云所言,让他颇为认同。
鲜于银欣赏的拍了拍赵云的肩膀,只感觉如拍在铁盾上,心中更是满意:“果然好壮士!到我这郡国兵内,却是太屈才了。”
“这样罢!公文中既说尔等有突骑之资质,我便推荐你去幽州骑军中,担任五百将。”
五百将也就是屯长,领一屯百人,秩比二百石。只不过,骑军中自有称呼,领百人的屯长称五百将,领二百人的曲候称骑千人。再继续往上,就是统领五曲的部将了,步军中称别部司马,骑军中则可任为校尉。
毕竟无论是战力和消耗,骑军都远远胜过步军,以一比五,乃是正常现象。
而鲜于银推荐赵云去骑军任职,哪怕依然是统领百人,地位却是要高上好一些。
他自己和鲜于辅,也是因着上次的覆灭黑山贼之功,才得以正式在骑军中担任校尉。这个任命出自大司马府,与冀州牧袁绍无关,故而也不会出现在呈送州部的公文中。
也就是说,在行政上他以王国长史从属于甘陵国,从属于冀州,但军事上却以校尉在大司马府麾下。
这一点毫无问题。按照制度,大司马统领全天下的兵马,又何止幽州、冀州。
……,……
与此同时,在甘陵国廨之内,甘陵国相、建安中郎将刘和,也正在接见崔琰。
他热情的握着崔琰双手:“季珪家门为国中冠族,我接掌国相之印之初,颇得贵家助力。季珪之名,我也曾由令兄处闻得,知为郑康成公门下……”
崔琰微微有点窘迫。
他在家中那会,名声并不怎么好,喜欢击剑,崇尚武功。
到了二十三岁,乡里以他未曾治经,转他为郡国正卒,他这才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等,几年后又前往郑玄处求学。
刘和继续说道:“我听说季珪这两三年都在关东游历,想是能远行的。故而欲辟季珪为上计掾,先统计国中户口、税赋等,年底去一趟长安,不知可能屈任?”
上计掾又称为上计吏,是各地郡国派往朝廷汇报治下情形、解送郡国税赋的吏员。
之前这是不折不扣的美差,往往是郡吏中预备举孝廉之人,才会获得这个职务,以此让他们为朝廷尚书台所认知。有表现出色之人,甚至直接留任为尚书台郎官。
例如汝南人许靖,曾被太守选拔为上计吏,其后举孝廉,任尚书郎,主持任命了荀爽、陈纪等,又以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几乎奠定了关东讨董的基本盘。
但如今道路不靖,前往长安上计这事,免不了会更加艰难一些,得有相当的勇气和阅历才行。
好在这两项,崔琰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