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这些乱七八糟的谶纬

刘协回到长安不久,太史令王立对蚩尤旗的解读,很快通过王允之口传遍了朝堂。

或许是心中有了处置的方法和底气,王允不再有太多担忧。他在第一时间给郿坞传去消息,又请天子御宣室正殿,召集群臣一起讨论这件事情。

虽然是以刘协的名义召集,但刘协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群臣们讨论,很好的履行着未亲政天子的职责。

并非是他有意低调,实在是这些人的议论中多引用纬书之句,已经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

在这个时代,除了作为社会、朝廷运行原则的经书之外,还有另外一类纬书。

纬书源起于先汉时大儒董仲舒讲“天人感应”时,关于儒家神异的各种描述和解释。这些内容多被朝廷所采用,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之后的不少大儒也认为,如同织布一样,仅有支撑结构的经线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结构的纬线,即所谓的“经正而纬成”。

于是,这三百年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用于解释神异的纬书,其中基于《河图》、《洛书》及其演绎的有四十五种,合称为“河洛五九”;基于六经之艺的有三十六种,合称为“六艺四九”。

除了这九九八十一种流行的纬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别。有的是基于九九纬书再次编造,有的是基于民间传说而编造,而后又可能形成若干个变种。

例如之前黄巾贼奉为纲领的《太平经》,即来源于先汉末年编造的《包元太平经》;而这《包元太平经》,又是基于“六艺四九”中的《春秋元命苞》。

想想那些书连“苞”都能错抄成“包”,就知道其含金量如何了;偏偏还不知量力,把这纬书冠上了“经”的名头。

除了形形色色的纬书之外,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各种装神弄鬼的谶言。

两者密不可分,常常被合称为“谶纬”。

在刘协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毫无价值的糟粕,甚至是混乱和野心的源头,一向都懒得去接触。

哪怕蔡邕颇擅数术、天文,他也基本没请教过。

可这些朝臣,却偏偏就拿这些纬书甚至谶言来解释星象,让刘协听得越来越无聊。

这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那位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就是靠着诸多谶纬起家发家的呢?

什么“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什么“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乃至亲手施展大陨石禁咒,于昆阳绝境之时逆转战局。

有这位中兴之祖领衔,朝堂上的众臣自然要趋而随之。

然而,哪怕朝臣们引用谶纬,有太史令的结论在,这件事也没多少可讨论的。

既然天象说有主持兵事的重臣即将身陨,那大家坐等结果就是了,看看是哪位将要收到泰山神的召唤;朝廷上也无须做什么举措,只需把这结果公开,三辅之内因天象引起的一些骚动自会平息。

这泰山神之名,同样是源于纬书。

《孝经援神契》中有言:“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

但王允并不满足于此。

他一方面想让董卓放松警惕,一方面也想惩治前时扰乱司隶的司隶校尉刘嚣,故意把话题引导了天象的警示之上。

王允向众人表示,区区一位重臣,不足以引发这等明显的天象,必然另有其他原因。

继而他又引用纬书,力证是近期有大量无辜残死民众的冤魂,向泰山神提出了诉讼,这才引发天象以警示朝廷。

那位造成诸多冤魂的重臣,被泰山神收走,自然是他应得的惩罚;但朝廷也该顺应天象,先对其人作出一番惩治,如此才能上体天心。

他的话音刚落,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刘嚣身上。

要说造成民众无辜冤死的重臣,近期就非他这司隶校尉莫属了。

他在司隶境内发布禁令,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的人,抓的人连整个长安狱都塞得爆满;又让官吏下乡纠察,士人互相检举,抓捕对太师府不恭敬的人,其间不知造成了多少冤案。

其中很多人都被送往郿坞,一直劳作到死亡。

上次地震的时候,众人就试图把责任归咎于他,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董卓的亲信,可见这刘嚣几乎到了神憎鬼厌的地步。

若非光禄勋卿宣璠有意引开话题,太师董卓一锤定音,把责任归于将作大匠刘艾,这刘嚣当时就得罢官。

可这一次,董卓并未参与廷议,众人可以尽情的表示意见;而主持的司徒王允,则故意把话题引到刘嚣身上,想借着廷议的机会,把他的责任坐实,让董卓事后也不好反对。

如此两轮下来,朝臣们很快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这次天象,就是因无辜死亡之人太多、从而引发的警示。其中的责任人,必是司隶校尉刘嚣!

光禄勋卿宣璠是个聪明人,看着势头不对,哪怕反对也挽回不了什么,也就不去做这无用之事,免得白白坏了自己在朝臣中已经岌岌可危的人缘。

再说了,如果造成冤魂天象的责任不在刘嚣,那难道能是太师董卓不成?

想找死也不是这么个找法!

宣璠这一默认,事情差不多就能定下来。而刘嚣哪怕努力辩解,甚至拿出前时征辟诸朝臣子弟为郎的人情,也没能抵过这汹涌的众议,只能黯然的退出了宣室正殿。

接下来的廷议内容,大概率是关于如何处罚于他、以禳天象的举措,他必须避嫌离开。

王允先点了廷尉卿吴恭的名字:“吴廷尉,你意下如何?”

吴恭是《汉律》大家,自祖父吴雄以来,三代皆为廷尉卿,其家族与出过七任廷尉的颍川阳翟郭氏,几乎垄断了近世以来的廷尉卿之职。他的意见,也足以左右刘嚣的命运。

然而吴恭却没有掺和此事:“回司徒公,《汉律》中无有纬书之言,此事当就廷议。”

王允只好把目光望向了卫尉卿张温。

目前的朝廷九卿之中,张温是资历最深的一位。早在好几年前,即曾担任太尉、车骑将军等职,连董卓都曾在他麾下效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