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卫尉卿请辞的下场

不仅如此,上次地震之后的太师府小朝会上,正是他极力主张明确灾变之因,又以人怒接于天怨的理由,把责任归于司隶校尉刘嚣身上。

照常理而言,他早该出言附和王允的意见了,结果这次却少见的没有发声。

王允只好主动招呼道:“张卫尉可有什么意见么?”

“臣没有什么意见,”张温笑了笑,转身向御案深深一躬,“不过臣却有一事,要请陛下允准。”

刘协总算有了说话的机会。他稍稍抖擞起一点精神,问张温道:“卫尉卿请说。”

张温再次躬身拜揖,向刘协说道:“臣自出仕以来,多受先帝、陛下之恩典,得以庸碌之身,屡次跻于三公、九卿之列,本该尽力赞助朝堂,死而后已。”

“然臣如今已年届七十,眼昏耳聩,难以尽到九卿重臣的职责。臣不愿尸位素餐,欲向陛下乞以骸骨,容臣辞官归家闲居。”

实际上,自董卓用事以来,张温就知道自己曾与他有隙,必定受其疑忌。在这卫尉卿的任上,也果然被其完全架空,只剩下了坐而应喏的份儿。

之前太尉空缺的时候,有重臣曾向尚书台推荐他出任。慌得他立刻上表推辞,以免无谓的遭到董卓的忌惮。

这样的日子,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他早已有了辞官归家之意,这次正好当着天子与群臣,把这件事提出来。

而廷议的事,他虽有心助言,却不方便再介入,以免节外生枝,影响到自己辞官的事情。

刘协没有回答,把目光望向了王允。

九卿离职这样的大事,不是他这尚未亲政的天子能定下的,需要王允咨询董卓后才能落实。

王允却是有些诧异:“我记得张卫尉是南阳穰县人?南阳如今在叛臣袁术的支配下,张卫尉如何归家呢?”

这句话即是疑问,也是对张温的提醒。

“并非回南阳穰县,而是去南郡襄阳,”张温笑着说道,“拙荆出自襄阳蔡氏,有内侄女前时嫁与刺史刘景升。故景升托臣内侄蔡瑁寄来家信,邀臣与拙荆一同前往襄阳安度残年。”

“不瞒司徒公,因袁术据南阳为叛,族中亲眷早已避往襄阳。臣如今前往,既是相投,亦为相聚。”

“原来如此,”王允明白了过来,“卫尉有此内情,我倒不好代陛下强留了。廷议结束之后,即可一同报与太师斟酌,再请陛下予以允准……陛下以为如何?”

刘协明白,这不过是一句基于礼仪的客套,当即颔首认可:“就依司徒公。”

“臣叩谢陛下天恩!”张温大礼叩拜,良久方起。

他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机会见到天子。而以天子的年龄,亲政之后的事,他估计也没法再看到。

要说起来,这也算是一桩不小的遗憾。

经历了孝桓、孝灵这两位后,好不容易遇到如今这位颇有明主之象的天子。想来在亲政之后,必能有所作为,或能让汉室再度重兴。可他却已经是风烛残年,无法看见这愿景变成现实。

张温想着这件事,又回忆着自己走上仕途后、近四十年以来的经历,心中百感交集。

而刘协也明白,这就是张温和他的最后告别。

想着审视的技能还没用过,他心中一动,准备看看这位老臣的晚年生涯。

最近这一段时间,他的技能用得不多。

除一些关键人物的审视机会要留着外,还因为有些人的结局,看着几乎没多大的参考价值。

前时他一时兴起,曾审视被他改名的光禄郎中傅充结果。就只看见他身着中衣,脸色蜡黄,处于某郡国的官廨内,缠绵于病榻好长一段时间,最后病故在了任上。

这基本就是没用的信息。像傅充这样二十一岁的郎官,到了一定的年龄,出任郡国长吏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至于他任职的是哪个郡国,因其一直卧床,刘协没有办法看清楚;他病故时的年龄,也因脸色久病憔悴,一时难以判定。

更无语的是,曹魏制度与后汉基本相承,群臣除四时服色不同之外,也没有特定的官服样式。刘协认真看了一会,甚至都不知道他这郡国长吏,担任的是汉官还是魏官。

换而言之,连汉魏禅代这样的大事,如果没有看到特定的场景,都无法确认是否会发生……

关键的人要留着审视机会,普通的人则又看不出什么。

还有一些地位较低的宫人,其下场如何,已经是掌握在刘协的手中,不过是浪费他的技能和精力。

只能说,这技能的局限性还是挺大的。

但张温这样名声卓著的重臣,哪怕弃官归家,也有相当的审视价值。

例如说,张温的内侄是蔡瑁,内侄女是刘表的继妻蔡氏,他们身边有不少荆州士族,或者前往荆州避难的士人。这些人总会拜访这位前朝廷三公的罢?

其中或许有某个喜欢拿着羽毛扇、或者某个相貌奇丑无比的少年呢?

想想还真有点小兴奋……于是刘协不再迟疑,认真的凝望过去。

一阵水纹状的涟漪背后,有画面在刘协眼前展开。

画面之中,似乎是某个市集,一个老人被绑在柱子上,头颅无力低垂着,戴着的冠冕似乎已被去掉,花白的头发胡乱散开,遮住了大半个脸。

他的衣裳上,满是斑驳的血迹,以及带着血迹的道道鞭痕。

然而,老人身前两名狱卒模样的男子,却丝毫不顾他已经昏厥,也不顾周围跪地请求的民众,依然轮流挥动皮鞭,使劲往他身上抽打着。

这残酷的情形,让刘协简直不忍再看。

待到移开目光,画面散去,他才突然意识到,这受刑的老人,居然就是张温!

他的结局,乃是在市集上受刑至死!

刘协一时大惊,张温不是要辞官归家的么?他有那么高的名望,又曾担任过九卿、三公,无论在朝堂还是乡野,会有谁敢这么苛待于他?

这答案不言而喻,只有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