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蛮夷与正统

独孤义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摇头:“陛下恕罪,末将……还真不太了解。”

元修微笑道:

“此地名义渠,其民风彪悍,善骑射,早在西周时,便已雄踞西北一方,长期与中原诸侯对抗。秦国历代君主,皆曾与其交战,互有胜负。直至秦昭襄王时,用数十年,才最终将其彻底灭亡,并入秦国版图。”

李休纂、独孤信对视一眼,心中皆暗自惊讶。

这位年轻陛下,这些相对冷僻边疆部族史事都了如指掌,当真不简单!

独孤义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样!我还以为秦国自打建立,就有那么大地盘呢!”

元修深吸气,声音变得郑重:“诸位请看,曾经强盛一时犬戎义渠,最终皆被秦征服吞并。而其子民,那些曾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人,最终归宿为何?皆有了共同称呼——秦人!”

元修说到此,特意停顿,目光缓缓扫过众人。

一些心思敏锐者,如李休纂、独孤信,已隐隐感到,天子话里,似藏更深含义。

屏息凝神,仔细听着,试图抓住元修真正欲表达之物。

元修目光再落贺拔威身上:

“凛夫,朕再问你。可知当初秦国刚崛起,据关中,始向东发展,威震天下时,当时尚存周天子,及东方那些历史悠久诸侯国贵族,如何称呼秦国?”

贺拔威一脸茫然:“称呼?怎称呼?”

元修缓缓道:

“当时周朝朝堂与东方列国,称秦国为——西方蛮夷!”

他加重“蛮夷”二字读音,而后话锋一转,“这称呼,是否与后来,一些人称我拓跋先祖在北方建立的代国为‘北方胡虏’,听起来……有些相似?”

“西方蛮夷……北方胡虏……”

元修轻轻重复,“本质上,无区别。皆是一种带着鄙视排斥称谓,皆代表,在当时那些自诩‘正统’者眼中,我们……或说秦人,皆上不得台面、未开化‘外人’。”

李休纂闻此,脸色微变,立刻躬身:“陛下!拓跋先祖雄才大略,开创基业,岂能与蛮夷相提并论?此等称呼,实乃无知之徒污蔑之词!”

元修却摆手,示意不必激动,语气平静:

“李爱卿,这有何不能说?事实即事实。当年太武帝命崔伯渊(崔浩表字)修国史,内关于我拓跋部早期历史记载,甚详,未刻意回避。承认过去不足,正视历史,方能更好开创未来嘛。”

李休纂、独孤信闻言,心中皆一凛,再被元修坦诚气度震慑。

连自己祖宗不太光彩“黑历史”都能如此坦然当众提及,这位陛下心胸格局,当真非同一般!

既然连他自己都不觉尴尬,那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有何尴尬?

定了定神,继续专注听讲。

元修将话题拉回:“好了,有些扯远,继续说秦。”

他指着沙盘,“秦先祖,初只是给周天子养马附庸小族,连正式封国都无。当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分封诸侯,根本没秦人什么事。可以说,秦起家时,就是个谁都看不起、上不得台面小角色。”

“但是,”

元修加重语气,“诸位可知,就是这样一个初被视‘蛮夷’、底子薄弱国家,最终如何一步步强大,并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吗?”

独孤义知这标准答案,连忙抢答,想在陛下面前显摆:

“陛下!末将知道!秦任用商鞅,行变法!国力日强,最终才一统天下!”

“嗯,”

元修赞许点头,“义之果然通晓史事。商君变法,确是秦强大关键转折。”

独孤义得夸奖,脸上露得意笑容,还特意斜睨贺拔威一眼,表情似说:看到没?老子比你有文化!

李休纂、独孤信见他小人得志样,都暗自摇头,心中吐槽:这有何好显摆?商鞅变法,稍有学识谁不知?

元修未理独孤义小动作,继续深入问道:

“义之可知,商君变法诸多条令中,有一条极为重要,那便是——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商君本人即卫国人,非秦人。秦孝公用他,开变法强国路。后来秦国,更吸纳来自六国与各不同部族杰出人才,如客卿李斯是楚人,大将蒙恬祖上齐人,还有数不清谋臣武将,出身各异。秦法规定:不论出身,不问过往,只要来秦,立下功勋,便可获爵位、土地,便可成为——真正的秦人!”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胸襟与唯才是举国策,使得秦国人才济济,国力蒸蒸日上!”

元修声音渐拔高,“最终,秦扫平六国,结束数百年战乱,建华夏历史首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将广袤土地与不同来源人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凝聚一起!”

“诸位请想,”

元修目光扫过众人,眼神变得锐利深邃,“秦统一天下后,那些原被视‘蛮夷’犬戎、义渠之人,与那些原是赵、魏、楚、齐、燕、韩子民,还有原本秦人,最终皆归一统,共生此土。他们之间,还分何‘蛮夷’与‘正统’?”

“后来,强汉代秦。”

元修续道,竹竿在沙盘轻抹,整个华夏地图没了七国地域分割线,“汉承秦制,疆域更辽阔。至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从此,生于此土绝大多数人,无论其祖先来自中原,或来自边疆,是农耕民族,或游牧部族,都渐有了共同、引以为傲身份认同,那便是——汉人!”

元修说到此,停下,目光再扫众人,特别落曹磊与贺拔威身上,缓缓问:

“诸位爱卿,现在再想想,所谓‘汉人’,到底为何?仅指血统传承?还是说,更像一个不断发展、融合、吸纳新鲜血液概念?一个由无数不同来源、背景人们,在共同土地上,历共同历史,受共同文化,为共同未来,而凝聚起来的伟大族群?”

“从最早华夏先民,到融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周人;再到吸纳犬戎、义渠等部族,并统一六国秦人;最终到兼容并蓄、奠定民族基础汉人……‘汉’字,其代表,难道仅最初汉水流域小邦?非也!”

元修声音斩钉截铁:

“它代表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能将四海之内、不同出身人们,都凝聚一起,共创辉煌历史伟大力量!非封闭,乃开放!非僵化,乃发展!那些曾被视‘蛮夷’,只要接受此土文化,认同此国理念,为此国强盛贡献力量,便成此伟大族群不可分割一部分!”

“就像犬戎义渠人最终变秦人,就像天下万民最终认同己为汉人一样!”

元修目光变得灼热,充满力量,看着在场所有人,无论汉人李休纂、曹磊,还是鲜卑人独孤信、独孤义、贺拔威,以及他自己,一字一顿道:

“故而,纠缠何谓‘蛮夷’,何为‘正统’,又有何义?重不在吾祖出处,乃在吾辈今立何处!是否心归斯土?是否愿为大魏之昌盛共襄盛举乎?!”

“只要吾辈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纵使出身殊异,汉胡何妨,皆为并肩作战之袍泽,携手开创未来之同胞,乃大魏国实为——肱骨之臣也!”

一番话语,掷地有声,如惊雷在华林园回荡!

在场所有人,无论文臣武将,汉人鲜卑,皆被元修这番格局宏大、逻辑严密、充满力量论述深深震撼!

看着沙盘简略却意蕴深远舆图,回味元修那番关于“汉人”概念全新解读,心中那点民族隔阂、身份芥蒂,仿佛瞬间被一股强大力量冲刷干净!

原来,“汉人”非狭隘血统概念,乃开放包容、不断融合发展文化共同体!

原来,区分敌我标准,非出身,乃立场与目标!

这一刻,他们看向御座上那位年轻天子眼神,彻底变了!

不再疑惑试探,而是充满敬佩、信服,甚至……狂热!这位陛下,不仅有容人之量,更有经天纬地之才!

他对历史深刻理解,人心精准把握,未来宏大构想,皆远超他们想象!

跟着这样的君主,何愁大业不成?!

曹磊早已忘却之前恐惧,激动得满脸通红,看向元修目光充满崇拜。

李休纂、独孤信更心潮澎湃,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同样震撼与决心!

华林园内,短暂寂静后,爆发出压抑不住激动议论。

而那关于“蛮夷”与“正统”争论,早已烟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