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骨与物哀之间: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990—2020)
- 林祁
- 1498字
- 2025-04-27 16:41:58
上编 初始期:越境的文学与文学的越境(第一个十年:1990—2000年)
导言
第一阶段(上编)——初始期:越境的文学与文学的越境(第一个十年:1990—2000年)以1990年第一部留学生纯文学杂志《荒岛》的诞生,作为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的起点。在邓小平“支持留学”的号召下,出现日本留学热潮,不但是公派生,而且有大批私费生进入日本,随着日本体验的深入,留学生文学随之出现。这是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的初始期,可用“越境”作为关键词。
这一阶段的问题意识有:近代以来第一部留日学生的小说《留东外史》,以日本为借镜,已显露出现代意识的端倪。继而,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郭沫若都在日本开启了他们的文学生涯,“幻灯片事件”对鲁迅造成深刻影响乃至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而后,80年代至今,我们也留学日本。时代不同了,我们唱的是同一首主题歌吗?我们又是“如何现代,怎样文学”的?[1]
新华侨华人文学是先以留学生文学为开端的,如张石《东京伤逝》《因陀罗之网》《三姐弟》,王敏《留日散记》,唐亚明《东京漫步》《翡翠露》,林惠子《东京私人档案——一个中国女性眼中的日本人》《东京:一个荒唐的梦》,等等。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中《当代小说日本大洋洲卷》收集了这个时代14名留学生的作品。[2]
笔者将女留学生的越境/“出逃”等“跨”文化的壮举及其叙事打头阵,意在衔接两代学人的日本思考,显示新一代华侨进入日本的新姿态。已在中国大陆文坛崭露头角的黑孩、林祁、祁放、华纯、陈永和等东瀛留学,开始了女性生命的新体验。
从叙事隐喻与叙事功能的视角对漂流的海意象群进行解读,在日本新华侨华人诗歌中,激荡的情绪与情感宣泄的叙事隐喻,既具有维度又具有功能。其维度构成了作品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叙事隐喻的主题化色彩。“崛起”是男性的叙事隐喻,其“根隐喻”是山;而“漂流”是女性的叙事隐喻,其“根隐喻”是海。“漂流”的一系列海意象群的叙事功能,体现在破坏一系列稳定性的环境,由是华侨叙事诞生了。
这一阶段的华文创作多为留学生题材。留学生小说闪亮登场,蒋濮小说《东京没有爱情》等,充满乡愁、国恨、情伤。而女作家孟庆华的纪实小说,从战争遗孤的处境看国家形象,表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
已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的黑孩、祁放、李长声、孙立川、王中忱、林祁、金海曙、陈永和等东瀛留学,一下跌落至被边缘化的困境。1990年,由留学京都大学的孙立川发起,创办了留日学生的第一份文学杂志《荒岛》。而后各种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正如日本著名学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所指出的,“荒岛”具有纪念碑的意义。“荒岛”不荒。“荒岛”永存。
在全球化时代,日本学者当下对“移民文学”的称谓,用语最多的是“越境文学”。藤井省三在评价越境小说时指出:“通过越境使自己相对化,使探求新的认同方法化。已经进入国民国家体制的成熟期的日本和欧美,以往仅仅以一个国家为单位的国民市场正在急速地‘国际化’,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跨越国境的移动,极大地激活了人们对国民国家形成之前的历史状况的想象。曾经参与了国民国家想象的文学,现在,则在促动读者思考越境的意义。越境行为使旧有的认同废弃,要求新的认同形成;而所谓现代的文学,就是开始向读者叙述这一行为的破坏性与创造性的文学。”[3]藤井的这段总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越境文学的本质与意义所在,值得借鉴与深思。
因此,对于第一个十年,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当代中国人对日本的越境及其越境文学。
[1]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
[2]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小说日本大洋洲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参阅藤田梨那《现代华人文学在日本》。
[3] 藤井省三:《日本文学越境中国的时候》,《读书》199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