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而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共建
- 徐新建
- 2428字
- 2025-04-29 19:58:38
三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
在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多民族文学”的提法意义重要、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转型意义。对于这一范畴的价值和界定,学者们发表了各式各样的看法,目前尚无共识,还处于探索和争鸣阶段。在本书的阐述里,“多民族文学”指的是在特定文化单位中通过民族交会而演进成为既独立存在又彼此相关的文学整体。它的含义不仅有别于“少数民族文学”与“主体民族文学”的二元对立和等级划分,也与“各族文学”的孤立书写乃至互相抵牾形成区别。作为一种认知对象的核心范畴、方法乃至主张,“多民族文学”倾向于以政治平等、民族共生和文化互补的共同体为基础,强调在审视不同文学各自特征和贡献的同时关注彼此间的交互影响及整体联系。由此论之,其中的内容包括“多民族”“多文学”和“多地区”“多历史”等方面,也就是在多元互补的整体观下,考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学、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用笔者改造过的借喻说,就是观照在广义文学的表述意义上古今以来夷夏民族之间的“不同而和”。[42]
于是,有鉴于前述对现有相关成果之局限与不足的理解,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结项成果,本书力图突破的路径是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通过文学、民族学与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整合,既把中国多民族文学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视为统一整体,也把当下的各族文学多样性与长时段的多源和多元历史并置考察,同时还要将书面的文学写作与口头的民间传统同步关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国多民族文学纳入与之相关和匹配的“多元一体”格局内去研究。继而在此基础上,从“共同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展开进一步研讨。
为此,笔者将紧扣“中国”、“多民族文学”和“共同发展”这三组关键词,把研究视野和对象分为彼此呼应的三个部分,即:现状考察、历史回顾、未来展望,以及随之展开的系列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如下:

在这样的总体框架里,本书集中阐述(1)“多民族文学”的含义、由来及其与“少数民族文学”、“兄弟民族文学”和“各民族文学”等提法的区分;(2)“多民族文学”与现代中国“多元一体”的社会及文化关联;(3)提出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之意义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总体框架基础上,本书聚焦的主题是“共同发展”。其中要展开的内容将突出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国的多民族文学是现代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之统一共同体的客观现象,也是由古至今的历史事实。对此,要从文学、史学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整合的视野加以描述和阐释。对于“共同发展”的提法,本书以“中国多民族文学”为核心,阐明三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共同发展,(2)为何要共同发展,(3)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本书关注的主要线索是,在古今关联的历史进程里中国的多民族文学如何经由三个阶段而逐步演变、成型,即:
(1)各族文学独立、分散发展阶段(远古);
(2)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不均衡发展阶段(古代、近代);
(3)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阶段(现代、将来)。
其中的第一阶段与远古时期的“满天星斗”(或曰“小国寡民”)时代相关联,第二和第三阶段分别与古代的“帝国王朝”和近现代的“多民族国家”相对应。如今,经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民族团结”之国策的划时代转折,尽管此后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动乱那样的波折,历史的潮流仍在总体上以符合大多数国民意愿的趋势朝向“多元一体”“不同而和”的目标迈进。因此,本书提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就不仅只是学者们在学理层面一厢情愿的自我呼唤,而是在更宏观和深入的现实意义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诉求相关联。
有鉴于此,本书的学理和实践意涵体现为两个方面。
在学理上,本书立足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出发,把中国的多民族文学视为各族之间、各种文字和口语之间,乃至文学表述与历史、文化和教育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然后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把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历史进程对应为由“族别文学”向“国内比较文学”再向“多民族总体文学”的扩展和交融,最终迈向经由“国别比较文学”通往“世界文学”(the world literature)也就是“人类总体文学”(the general literature of human being)的共同之路。此外还将从强调“民族团结”的现代国策下,关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作用,由此考察与之相关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和文学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以下层面:
①对既有的多民族文学现状及相关的文学史观进行分析总结;
②从文学史角度进行多层次比较,比如:从汉族文学看少数民族文学、从少数民族文学看汉族文学以及从多民族文化看中国总体文学;
③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确立符合中国多民族实际的文学史观;
④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⑤从学理上阐释和总结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实践上,本书关注与国民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教育,也就是除了继续关注通常意义上的书面文学外,还会处理在多民族表述上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文本和社会文本,比如史诗《格萨尔王》在藏族民间的流传及其对当代各族作家的创作影响、“炎黄”传说与“蚩尤”故事与现代族群的认同关联、歌曲《龙的传人》与小说《狼图腾》从创作到流传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影响以及“香格里拉”意向如何由英文作品衍生出来演变为现实中国的行政单位。此外,还将关注旅游展演系列“印象刘三姐”、各地主题公园里的“民族村”和运用民族文化素材制作并传播在新生代少年儿童中的电子游戏《蚩尤剑》和其他类似的动漫产品。[43]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教育在多民族国家文学认知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本书设专门的部分对文学教育问题做相关考察,一方面关注现代社会中学校式的文学教育,关注其中的文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其对受教育者身份认同与族群记忆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比存留在乡土民间传统式的文学传承,从文学生活的角度考察族群内外的文学表述和文化交流。希望通过这种双向并置的整体研究,阐释教育对多民族文学构成及演变的重要功能,发现问题,探寻彼此互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