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长安的求学之路

长安城,刘秀心中日思夜想的地方。这里是汉室先祖开创基业之地,承载着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自秦末汉初,长安便作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名取自秦始皇兄弟长安君的封号。刘邦击败项羽后,娄敬建议定都关中,张良也力荐关中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邦最终决意定都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伟基业。刘秀从小便从长辈口中无数次听说了刘邦定都长安的故事,心中对这座城池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终于,刘秀踏上了长安的土地。他抚摸着城墙,心中感慨万千,仿佛能感受到先祖的雄图伟志。长安城自西汉建立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繁华一时。刘秀站在这里,心中澎湃,几乎要流下激动的泪水。

与刘秀同行的还有好友邓禹,两人在长安城内找了家客店安顿下来。安顿好之后,刘秀便按计划前往拜访国师公刘歆。刘歆是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西汉名儒刘向之子,以博学著称,尤其在古文经学、天文历法、史学等方面成就斐然。他在王莽执政期间成为王莽意识形态的核心成员,主管国家文化,并为王莽改朝换代提供了“谶纬”学说的支持。

在刘歆的推荐下,刘秀和邓禹顺利进入了太学。太学是西汉时期的最高学府,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最初只设五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到了王莽时期,太学规模空前扩大,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刘秀进入太学后,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专心研习《尚书》。这部书记载了虞舜至秦穆公时期的历史文献,是儒家经典之一。刘秀对《今文尚书》钻研得十分刻苦,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弄通,逐渐在历史和地理知识上有了深厚的积累。

在这期间,刘秀也遭遇了难题,长安的生活开销不小,刘秀带来的盘缠有限。为了不中断学业,他与同宿舍的一位姓韩的学子合买了一头驴,出租给他人当脚力,既贴补了生活,还能帮助其他贫困的同学。大家纷纷称赞刘秀的机敏与慷慨。

刘秀不仅读书刻苦,还十分关心时政。朝廷的每一道诏书、京城的每一件大事,他都能及时获取并分析,同学们都乐意与他交流。这段日子,刘秀不仅在学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天,刘秀与几位同窗跟随老师许子威上街办事,恰逢新朝皇帝出宫巡游。巡游队伍声势浩大,皇帝坐在黄金镶嵌的敞篷大车上,两侧武士簇拥,宫女与宦官组成的仪仗队分为赤、橙、黄、绿、青五个方阵,排场极为壮观。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队伍最前的那位年轻将军。他头戴武士盔,盔上插着白色羽翎,骑着一匹纯白色的骏马,身穿青战袍,手持一根两头涂着金粉的黄铜棍,威风凛凛。

刘秀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将军,心中满是钦佩。老师许子威在一旁解释道:“那根铜棍叫做‘金吾’,象征着权威。手持金吾的官叫‘执金吾’,统领北军,负责京畿安全。皇帝出巡时,便由他开道指挥。执金吾是朝廷九卿之一,位高权重,荣耀非凡。”

许子威话音未落,刘秀便情不自禁地大声说道:“仕宦当为执金吾!”身旁的同学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觉得他志向高远。然而,老师许子威却轻轻摇了摇头,似乎对刘秀的豪言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