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求学岁月,让刘秀的视野愈发开阔。他不仅增长了学识,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亲眼见证了新莽王朝的腐朽与黑暗。这是一个灾害频仍的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寇盗”蜂起。刘秀心中早已明白,这个荒唐的王朝终将走向灭亡,而他,正在静待时机,一举终结这腐朽的新莽江山。
这时,北方的青州和徐州,灾情尤为严重,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南方同样遭受大灾荒的肆虐,饥民们瘦骨嶙峋,成群结队地涌入荒野水泽,挖掘野荸荠充饥。然而,被一群奸佞之徒包围的王莽,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他听闻长安城里的百姓无粮可吃,便设立了“养赡官”救济饥民。可这些“养赡官”并非善类,他们中饱私囊,赈济粮米十之八九落入私囊,饥民饿死者十有七八。
更令刘秀心寒的是,王莽任命的中黄门王业,勾结富商大贾,贱买贵卖,大发横财。一次,王莽听说长安城中饿殍满地,便问王业究竟。王业淡然一笑,称那些只是流民,随即拿来一个粱饼肉羹给王莽看,声称“城中居民都吃这个”。王莽竟信以为真,继续沉溺于自己的虚幻盛世。
后来,王莽终于得知灾荒属实,心中不免慌乱。他害怕饥民群起造反,便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荒唐的“救荒”之计——将草木煮成酪浆,以为能解百姓饥荒之困。然而,这种骗术根本无济于事,成千上万的百姓仍死于饥饿。饿殍遍野,尸体腐烂,继而引发了大规模瘟疫。史书记载,王莽死前,天下人口已减半。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一场由农民阶级发起的反新莽武装斗争,如星星之火,悄然点燃。
最早揭竿而起的,是瓜田仪和吕母。瓜田仪在临淮起事,率领农民义军一路南下,在会稽的长州之苑与新莽政权展开激战。关于他的记载虽少,但从他那独特的姓氏“瓜田”便可看出,他绝非上层人物,而是底层百姓中的一员。
相比之下,吕母的故事更为详尽。公元14年,琅邪郡海曲县的吕母因儿子吕育被县宰冤杀,决心为子报仇。她家财万贯,便酿制好酒,购置刀剑衣物,赊账给贫困少年,慷慨解囊。几年后,她的钱财散尽,那些曾受恩惠的少年纷纷前来还债。吕母流泪说道:“我对你们好,非图回报,只因县宰冤杀我儿,我誓要报仇。”
少年们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她的队伍,自称“猛虎”。不久,吕母率众攻破海曲城,活捉县宰,亲手将其斩杀,祭奠儿子。起义军迅速壮大至万余人,成为北方农民起义的先声。
公元18年,琅邪郡人樊崇在莒县起事,起义军转战泰山郡,青州、徐州的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壮大至万人。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郡人徐宜、谢禄、杨音也相继起义,归樊崇领导。北方各地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刁子都、城头子路等起义军声势浩大,规模从数万至数十万不等,总数达数百万人。
王莽惊恐万分,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余万镇压樊崇义军。农民军在南城山反击,为便于识别,他们用红丹染眉,从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大败官军,斩杀廉丹,王匡狼狈逃窜。赤眉军乘胜追击,势力迅速扩展至黄河南北。
南方的百姓也未坐以待毙。公元17年,荆州一带的饥民为争夺树皮草根发生殴斗。新市人王匡、王凤挺身而出,号召饥民将矛头指向新莽政权。饥民们推举他们为领袖,建立了绿林军。马武、王常、成丹等人也相继加入,绿林山成为他们的根据地。与此同时,南郡的秦丰、平原郡的迟昭平也纷纷起义,天下烽烟四起。
面对各地告急文书,王莽在皇宫中坐立不安。公元22年,绿林山爆发瘟疫,半数起义军染病身亡。绿林军被迫分兵两路,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称为“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称为“新市兵”。平林人陈牧、廖湛也率众响应,称“平林兵”,与新市兵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