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新朝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高楼,表面上金碧辉煌,内里却早已腐朽。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各阶层的震动也随之而来。特别是那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他们曾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如今却在王莽的改制下失去了原有的利益和地位。王莽的“王田”“私属”和“五均”“六筦”等措施,像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了他们的心窝。
在这种情势下,豪强地主们纷纷自谋出路,有的结寨自保,有的聚兵割据。他们表面上打着防御“盗贼”的旗号,实则暗藏反莽之心。尤其是刘氏宗族,他们曾是汉室皇族,如今被王莽排挤,心中早已燃起了复仇的火焰。
在南阳这片土地上,刘縯和刘秀兄弟成了这股反莽势力的代表。刘氏家族世代为豪强地主,拥有大片土地,王莽的改制不仅剥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还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刘縯早已心怀反意,只是时机未到,一直隐忍不发。如今各地义军风起云涌,他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起义。
与哥哥相比,刘秀显得更为沉稳。当年从长安狼狈归来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仕途的艰难与世态的炎凉。刘氏家族被削职为民,族中虽有不满,却无人公开嘲讽。刘秀在太学中通读经书,深谙历史,对新朝的王莽政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一边勤于稼穑,买卖稻谷,一边暗中搜集王莽的发迹史,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元22年,南阳地区遭遇了大饥荒,百姓们流离失所,拦路抢劫层出不穷。刘秀与家人被迫逃往新野,暂居在姐夫邓晨家中。邓晨见刘秀归来,便趁机劝说道:“王莽悖乱暴戾,天要亡他。当年在宛城聚会时说的话,如今怕是要在你身上应验了。”刘秀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并未作答。
住在姐姐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刘秀决定到宛城贩谷谋生。然而,宛城的气氛格外紧张,昔日繁华的商贸市场一片萧条。玉街上,昔日琳琅满目的珠宝玉雕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些小猫小狗的玩物孤零零地摆在那儿。大商贾们脸上写满了惶恐,街上的达官贵人也销声匿迹,整个宛城显得冷落而可怖。
刘秀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心中却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欣慰。他知道,这种萧条正是王莽政权走向崩溃的前兆。他回忆起伍子胥的传奇一生,那个在困境中崛起,最终为父报仇的英雄,成了他心中的楷模。刘秀曾想为伍子胥作传,但迫于生计,一直未能如愿。如今,他终于决定去瞻仰伍子胥的故居,寻找那股不灭的英雄气概。
拐进一条小巷,刘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些破帽遮脸的小商贩和衣衫褴褛的渔猎之人显得格外兴奋,叫卖声此起彼伏。平日里不敢摆出的渔猎之物如今满街都是,价格也异常便宜,引得人们争相抢购。刘秀边走边思索,心中疑惑不解。
他走到申伯亭前,发现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挤进去一看,只见亭下摆着一幅用小篆写的《讨莽檄文》,上面写着:
好汉上了绿林山,不怕朝廷不怕官。
无钱官府送,无粮豪绅抬。
举刀不杀无事人,杀王莽,杀酷吏。
杀尽人间不平事,杀尽不平享太平。
刘秀读着这些文字,心中激荡不已。正当他沉浸在激昂的情绪中时,忽然感到身后有人挤来。他刚想回头,双臂已被两人架住,身不由己地被拖着向前奔跑。刘秀想要挣扎,却被死死钳住,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