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六月,新朝大司徒王寻与大司空王邑率领新军,浩浩荡荡地向昆阳逼近。队伍前方,几十辆马车装载着铁笼,里面关着上林苑的老虎、豹子、犀牛和大象,由身形魁梧的巨毋霸押运。巨毋霸坐在四匹马拉的特制车上,吹着号角,引得笼中猛兽张牙舞爪,发出震天的吼声。
这支号称百万、实际只有四十三万的王莽新军,沿途又收编了败逃的严尤、陈茂部众,声势更加浩大。史书记载:“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此时,太常偏将军刘秀正率领数千人在阳关一带活动。得知王莽大军将至,他立即派偏师数千人前往阳关阻截。然而,偏师刚到阳关,远远望见莽军如潮水般涌来,先锋将军巨毋霸身形高大,带领一群凶猛的野兽,顿时吓得心惊胆战。偏师士兵你推我挤,纷纷弃关而逃,退入昆阳城。
昆阳城位于昆水北岸,是南阳的门户,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城中的守军由更始定国上公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统领。刘秀赶回昆阳,向王凤、王常报告敌情。偏师士兵个个面色惨白,争先恐后地描述新军的强大与怪异。昆阳城内,汉军将士人心惶惶。
不久,十余万新军抵达昆阳城下,统帅王邑下令立即攻城。纳言将军严尤曾多次与汉军交锋,深知昆阳城池坚固,建议绕过此地,直取宛城,击破汉军主力。王邑却傲慢地反驳:“我当年围攻翟义,因未能生擒他而受责。如今统帅百万大军,若连一座小城都不敢攻,如何显示我军威风?必须先杀尽城中军民,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方能扬我军威!”于是,王邑执意以十万大军围攻昆阳。
昆阳城内,王凤、王常等人见新军源源不断,形势危急,刘秀率领的三千骑兵也从颍川西北退回城内。加上其他零星部队,昆阳守军总计约一万人。城头上,汉军将士目睹新军铺天盖地而来,无不色变。众人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王凤等人因双方实力悬殊,对坚守昆阳缺乏信心。有人提议放弃昆阳,退至宛城与刘縯主力会合;有人主张直接散伙,各自逃命;甚至有人抱着妻儿号啕大哭,哀叹大难临头。许多将领惊慌失措,只想着如何保全家人,无心应战。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刘秀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昆阳城虽人少,但粮草充足,城池坚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守一两月不成问题。若临阵退缩,只会被敌人各个击破。昆阳一旦失守,宛城主力必受牵制,我们的事业也将功亏一篑。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建功立业,岂能只顾妻子儿女,做可怜虫?今日若不同心协力,何以保家卫国?”
诸将领听后,有的勃然大怒,斥责刘秀怎敢教训他们。就在此时,探马来报,王莽的先头部队已兵临城下。王凤领众人上城察看,只见城下莽军如黑云压境,撤退已然无望。众人无奈,只得退回议事厅,请刘秀出谋划策。
刘秀坦然说道:“汉军诸将,皆为一体。人之父母,为我父母,人之儿女,为我子侄。我岂愿他们沦为刀下冤魂?再说,莽军已至城下,若我们撤离,必遭追杀,一日之内,全军覆没。”
王常赞同刘秀的看法,补充道:“弃昆阳,既保不住妻儿财产,也保不住性命。大敌当前,唯有同心协力,方能战胜强敌。”
接着,刘秀提出了破敌之策:“与强敌作战,既需勇气,更需智谋。城中兵力不足,难以退敌,必须出城搬请救兵,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众人对此并无异议,但城外敌军重重围困,闯营无异于九死一生,谁愿担此重任?众将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刘秀见无人应答,手握剑柄,毅然说道:“诸位既愿守卫昆阳,便请坚守城池,能守便是大功。刘秀不才,愿出城调兵。”
王凤松了口气,关切地问:“将军闯营,需带多少兵马?”刘秀伸出一根手指:“十人足矣。”
王凤让刘秀自行挑选人手。刘秀选了好友李轶、宗佻等几名精明强干的壮汉,每人配备长枪、短剑与快马,准备突围。
众人又商定了最终作战方案:刘秀率勇士突围,前往定陵、郾城调兵;王凤、王常率主力坚守昆阳,牵制莽军;待援兵抵达,内外夹击,共破新军。
就在刘秀准备出发时,王霸站了出来,坚定地说:“刘将军,我也要去。”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喜好法律,早年曾随父亲担任官吏,后因不甘平庸,前往长安求学。汉兵起事后,他投奔刘秀,誓言共成大业。此外,刘秀的姐夫邓晨也放心不下妻弟,坚持同行。
最终,闯营的队伍增至十三人。夜深人静,莽军士卒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大多已入睡。刘秀等十三勇士轻轻打开昆阳城南门,绕开莽军营垒,悄悄向定陵、郾县方向疾驰。然而,就在穿越最后一道防线时,他们被一队巡逻的新军发现。刘秀等人毫不迟疑,枪挑刀劈,杀死数名拦截的莽军,不等敌人大队人马赶到,已消失于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