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二月初一,淯水边的沙滩上,一场历史性的盛会在寒风中拉开帷幕。起义军在此设立坛场,旗帜飘扬,士兵列队,场面肃穆而庄严。刘玄被推上了帝位,他身着龙袍,南面而立,接受群臣的朝拜。只是,这位新帝却并未因登基的荣耀而欣喜,反而显得手足无措。他望着坛下跪拜的众人,听着他们高呼“万岁”,心中五味杂陈,脸上泛起红晕,汗珠如雨般滴落。他的手不知该放在何处,嘴巴张开,却发不出一个字。许多起义军将领见此情景,心里不免生出几分轻蔑与不服。
王匡见状,急忙跳上坛台,高声宣布:“从今日起,寅始将军刘玄为更始皇帝,国号‘汉’。改地皇四年为更始元年,大赦天下。”接着,封官任爵的程序迅速展开。刘良被封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将领也分别被封为九卿或将军。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绿林军有了统一的指挥,这无疑为反抗王莽的斗争注入了新的力量。
更始政权并非纯粹的农民政权,而是农民与豪强的联合执政。农民将领占据了许多重要职位,使得豪强阶层独掌大权的企图落空。这种政权构成,注定了内部的宗派斗争不可避免。
刘縯在与农民将领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处境也直接影响了刘秀在更始政权中的地位。尽管刘秀是南阳豪强反莽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在几次与王莽军的作战中,他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尚未完全显露,更始政权建立时,他的地位并不显赫。
更始政权在战争环境中创立,行军作战是第一要务,官职的授予更多是象征性的,统军作战才是将领们的实际职责。刘縯继续指挥汉军主力进攻宛城,王凤、王常、刘秀则率两万人马向北面和东北面扩展。战略计划是先下宛城,再取洛阳,最后西进关中,推翻王莽的统治。
刘玄虽贵为皇帝,却不懂军事,遇事唯唯诺诺。国老刘良建议他将攻取宛城的军权交给刘縯,以便早日定都,站稳脚跟。刘玄顺从了刘良的建议。
刘縯率军围困宛城,守将岑彭与副将严说凭借城墙坚固,坚守不降。汉军久攻不下,转而采取困守策略。刘縯派王凤、王常、刘秀、李轶、邓晨为一路,率军北上,陈牧、李通、朱鲔为一路,率军南下,切断宛城的外援。北上汉军在刘秀与王常的率领下,接连攻破昆阳、定陵、郾城,缴获大批牛马财物与十万斛谷物,悉数运往宛城支援刘縯。
这时,王莽并未坐视不理。他紧急调整战略,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往南方,同时征调各郡兵力,意图彻底消灭绿林汉军。集结在洛阳的莽军已达四十三万,号称百万。王莽还征召天下懂兵法的才士,得到六十三家数百名军事专家,分配到各兵营充当顾问。
与此同时,夙夜太守韩博上书,举荐一位奇人——巨毋霸。此人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声称能助王莽平定天下。王莽如获至宝,立即命人迎接,封其为垒尉,随侍銮舆。巨毋霸不仅身形巨大,还能驯养老虎、大象、狮子等猛兽。王莽将这支“特种部队”交给他,练成一支威力非凡的野兽军团。
为了消灭绿林军,王莽决定将原本远征匈奴与讨伐赤眉的二十万精兵改派到洛阳,并命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军夺回昆阳,援助宛城。王寻、王邑信心满满,请求王莽将六十三家军吏随军出谋划策,并带上巨毋霸及其猛兽军团。王莽全力支持,下令州郡动员地方部队,赶赴洛阳会合。
王寻、王邑喜形于色,认为凭借百万大军,加上兵法家的计谋与猛兽军团的威力,消灭汉军易如反掌。两人谢过王莽,兴冲冲地踏上了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