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童年,像是春日里的一缕微风,轻柔而温暖。他跟着父亲刘钦,先后在济阳、南顿县城生活,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父亲虽是县令,却从未让刘秀感受到权力的冷峻,反而给了他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南顿的田野、街巷、学堂,都成了刘秀快乐的源泉。他奔跑在秋日的稻田里,追逐着风,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人生如逆旅,命运的转折总是悄然而至。公元3年,父亲刘钦因王莽日渐得势,心中郁结,最终在县衙中猝然离世。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击碎了刘秀平静的生活。母亲樊娴都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长兄刘縯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
刘縯沉着冷静,吩咐吏属封闭府库,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安排父亲的丧事。妹妹刘黄则负责内务,刘嘉、刘仲、刘秀各自帮忙,府中虽被悲伤笼罩,却忙而不乱,井井有条。吏属宾客见了,私下议论:“南顿令的孩子们,果然非同凡响。”樊娴都看到孩子们如此懂事,悲痛之情稍减,病情也渐渐好转。
刘钦生前曾嘱咐妻子,若有一天他不在了,便带孩子们回南阳舂陵老家。老家尚有一些田产,还有族人可以依靠。樊娴都思前想后,决定听从丈夫遗愿。于是,在一个秋日的清晨,她带着儿女和家仆,扶着刘钦的灵柩,踏上了回南阳的路。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刘秀看着远方的山路,心中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沉重。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故乡舂陵。刘良,刘钦的亲弟弟,早已带领族人迎出舂陵村外。他是一位忠厚长者,曾因目睹汉室衰颓,厌恶官场,辞去萧县县令之职,归隐乡里。
见嫂子一家归来,刘良含泪将哥哥的灵柩安葬在一处松柏苍郁之地。寒风中,刘縯、刘仲、刘秀和刘嘉依次跪祭,每个人的脸都被冻得发青,却无人抱怨。
按照古礼,子当为父守孝三年。然而,寒冬凛冽,孤寂旷野,很少有人能坚持。樊夫人心疼孩子们,想让他们放弃古礼,但刘縯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樊夫人请来刘良,希望他能劝劝刘縯。不料,刘良却说道:“如今汉室不振,世事艰难,孩子们要成大器,免不了经历磨难。他们既有诚孝之心,权当这是对他们的历练吧。”
樊夫人听后默然,她明白刘良的深意,缓缓说道:“兄弟有此襟怀,我心中感激。以后几位侄子,便全仗叔叔教导了。”刘良叹息道:“哥哥已不在,侄子们便如我亲子一般。我们刘家虽是皇族,却一代不如一代。如今朝廷萎靡,汉室恐怕难以长久。我看宗室子弟中,唯有縯儿可成大事。不如让他们习学武功,聘师傅教授学业,也算为光耀宗室尽一份力。”
樊夫人被刘良的见识所打动,心中稍安。从此,在刘良的照顾下,刘秀一家在舂陵安定下来。刘秀与兄弟们每日读书习武,闲暇时,他们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刘縯的坚毅、刘良的远见,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刘秀。
渐渐地,刘秀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明白,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而他,心中亦有救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