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筹措粮草

司马云肩负着筹措粮草的重任,而秦王深知此行艰难,为了确保司马云的安全,以及粮草筹措的顺利进行,特命秦英护卫司马云。秦英身为秦王护卫统领,武艺高强,对秦王忠心耿耿,且身为王室之人,自幼便接受严格的训练,对宫廷之事了如指掌,处理起各种突发状况来游刃有余。

秦英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一支精悍的护卫队,与司马云汇合。他向司马云行礼道:“丞相,秦英奉命前来护卫您,此行若有丝毫差池,秦英愿以死谢罪。”司马云看着秦英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心中多了几分安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英始终寸步不离司马云左右。无论是前往各地筹措粮草,还是与士族协商谈判,秦英都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他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一旦发现有可疑之人或异常情况,便立即上前处理,确保司马云的安全,为粮草筹措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秦国因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如洗。国库中的金银储备所剩无几,粮仓也大多见了底。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战争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入伍,农田荒芜,无人耕种。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杂草丛生,原本丰收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农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苦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筹措粮草变得异常艰难。司马云与秦英走遍各地,看到的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和荒芜的田野。百姓们自身都难以维持生计,哪有余粮上交。官府虽有征收粮草的权力,但面对这样的困境,也实在不忍心再加重百姓的负担。国库空虚与民生疲敝相互交织,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粮草筹措工作举步维艰,司马云等人只能另寻他法,试图打破这一困局,为前线将士筹集到足够的粮草。

司马云带着尚方宝剑,与栎阳令杨硕等人来到孟、李等老士族的府邸,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为国家捐献粮草。孟、李等老士族在秦国根基深厚,掌控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司马云等人说明来意后,孟士族却皮笑肉不笑地说:“丞相大人,如今这世道,我们自己也是艰难维持,哪有余粮可捐啊。”李士族也附和道:“是啊,战争不断,我们的产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司马云耐心劝说,强调前线战事紧张,士兵们急需粮草,希望他们能以国家大局为重。

可孟、李等老士族却始终推诿,不愿出力。随着协商的深入,双方语气逐渐激烈起来。老士族们认为官府平时对他们的照顾不够,现在却想让他们出粮出钱。司马云等人则认为国家危难之际,人人有责。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协商陷入了僵局。

司马云等人并未因士族的拒绝而气馁,他们深知国家危难之际,每一粒粮食都关乎前线将士的生死。司马云与秦英、杨硕等人商议后,决定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再次拜访孟、李等老士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述前线战事的惨烈,士兵们因饥饿而苦苦支撑,若函谷关失守,魏军铁蹄踏入关中,大家的财富、土地都将化为乌有。司马云还拿出尚方宝剑,表明秦王对此次粮草筹措的重视,暗示若士族依旧推诿,不愿出力,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管。

另一方面,司马云等人积极发动民间力量,鼓励百姓为前线捐赠粮草。他们承诺,待战争胜利后,朝廷会给予捐赠者相应的奖励。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爱国心切的百姓纷纷拿出家中仅有的余粮。同时,司马云还与一些中小地主协商,以朝廷的名义,向他们购买粮食。经过多番周折,终于与老士族达成妥协,老士族同意拿出一部分粮食,加上民间捐赠和购买的部分,粮草数量逐渐接近需求。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筹措到了足够的粮草,为前线解了燃眉之急。

粮草筹措到位后,如何快速、安全地运送到函谷关成为新的难题。栎阳令杨硕主动请缨,承担起这一重任。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刻,前线的将士就多一分危险。

杨硕立即组织起一支运输队伍,亲自挑选了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民夫,又从军中抽调了一部分士兵负责押运。运输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杨硕日夜兼程,几乎没有合过眼。他时刻关注着粮草的安全,遇到崎岖的山路,便亲自下马,与民夫们一起搬运粮草。夜晚,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安排士兵轮流值守,防止粮草被盗或遭遇袭击。

途中,还遭遇了暴雨,山路泥泞不堪,运输队伍行进困难。但杨硕没有丝毫退缩,他鼓励大家,一定要把粮草按时送到函谷关。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用绳索固定粮车,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杨硕终于率领运输队伍将粮草送到了函谷关。此时,庞衍的进攻即将开始,秦军将士们看到粮草的到来,士气大振。他们纷纷向杨硕行礼,感谢他为前线送来了救命粮草。杨硕看着将士们激动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为保卫秦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就在庞衍即将发起进攻的前夕,栎阳令杨硕率领的运输队伍终于赶到了函谷关。那浩浩荡荡的粮草车队,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山路上,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押运的士兵和民夫们虽疲惫不堪,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自豪。守关的秦军将士听到粮草到来的消息,纷纷涌到关前。当看到那满载粮草的车辆时,他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批粮草来得太及时了,仿佛一道曙光驱散了秦军上空的阴霾,给了他们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老将军王阖快步走到杨硕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颤抖地说:“杨大人,多亏了你啊,这粮草可是咱们的救命稻草啊!”杨硕疲惫地笑了笑,说道:“将军,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守住函谷关,一切都值得。”随后,粮草被迅速搬运到关内仓库,秦军将士们开始领取粮食,脸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粮草的到来,如同一股春风,瞬间吹遍了秦军的每一个角落。原本因饥饿而士气低落的秦军将士,此刻仿佛脱胎换骨。士兵们吃饱了肚子,脸上重新有了血色,眼神中再次燃起了熊熊的战火。他们挥舞着兵器,发出震天的呐喊声,那声音响彻山谷,气势如虹。

庞衍看着秦军的变化,心中暗叫不妙,但他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随着一声令下,魏军如潮水般向函谷关发起进攻。而秦军在老将军王阖的带领下,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士兵们吃饱了肚子,体力充沛,战斗力爆棚。他们凭借着函谷关的天险,与魏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秦军弓箭手万箭齐发,如飞蝗般射向魏军,魏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紧接着,秦军步兵冲杀而出,与魏军展开肉搏。秦军将士们个个勇猛无比,以一当十,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函谷关,保卫秦国。在激烈的战斗中,秦军逐渐占据了上风,魏军被秦军的勇猛所震慑,士气开始低落。最终,在秦军的猛烈反击下,魏军不得不狼狈撤退,秦军又一次成功地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守护住了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