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朱肃淮简单整理了一下思路,而后开口道。

“文顺你倒也不必这么悲观,事情还没有到那种地步。”

“我或许有个法子可以解决你我当前困境。”

朱恭榆闻言反问,语气明显是不相信。

“小叔,您能有什么办法?”

朱肃淮笑笑,卖了个关子。

“山人自有妙计!”

……

随着时间流逝,前锋营所需人手差不多调集完毕。

小袁营掌盘子袁时中亲自率领一队亲兵,纵马来到前锋营,准备为前锋营上下做最后的战前动员。

穿着一身山纹甲,外罩文武袖罩袍,身材高大昂藏,气质英武中又带着些儒雅书生气的袁时中登上点将台,虎目含威的扫视一周,朗声道。

“某家袁时中,幸得诸将士拥戴,腆为小袁营掌盘子。”

“某家做这掌盘子,不求功名利禄,不求荣华富贵,只求能在这乱世中,能庇护一方百姓,得一地乐土,带着愿意信任袁某的兄弟,吃饱穿暖活下去。”

袁时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历史上,就在今年年末,壬午之变爆发,清兵自黄崖口再度入关,洗掠中原。

明廷由于关外的松锦大战,以及中原的朱仙镇之战前后两场决定性战役失利,几乎失去了全部的机动兵力,根本无力应对清兵再次入寇。

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兵在直隶,山东等地肆虐,甚至,清兵前锋一度杀入江淮之地,威胁南直隶。

清兵所过之处,州府沦陷,城镇化为废墟,几乎无人能挡。

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牲畜,数不清的粮食财物被清军掠去关外。

沿途百姓遭劫,哀鸿遍野!

明军所做的,就只是龟缩城池,坐视清军饱掠,然后礼送出境。

可是,就是在这一片糜烂的局势下,袁时中身为反贼,为了救助百姓,竟主动挺身而出,率军入江淮和山东,抗击清军。

并前后在海州和登莱等地连破清军,取得不小战果。

在击破清军后,小袁营非但军纪俨然,不抢民财,不掠妇女,甚至还给被解救的百姓发放路费,让他们还家。

一时间,小袁营被当地百姓称之为佛兵,颇受赞誉和爱戴。

在明末这个奇行种类人生物遍地的时代,袁时中,真的堪称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稍稍停歇,换了口气,袁时中用十分动容的语气继续演讲。

“闯贼卑鄙,哄骗我等义军去与其合营。”

“但才刚合营,在开封城下,闯贼便欲要以我小袁营为前锋攻城,企图磋磨消耗我小袁营兵力,以便其吞并我军。”

“幸得本帅机警,识破闯贼奸计,自开封城下果断拔营东进,这才得一息安寝。”

“只是不成想,我等已是主动退让,那闯贼却仍旧不肯善罢甘休,刚陷开封,便派其侄儿一只虎李过为先锋,率军东进,欲要灭我小袁营。”

“欲取我小袁营上下性命!”

“诸位将士,大声告诉我,你们答应吗?”

前锋营的士兵们被袁时中慷慨激昂的演讲所鼓舞,纷纷振臂高呼。

“不答应,我们不答应!”

“杀!杀闯贼!”

袁时中见此,深吸一口气,挥手示意自己的亲兵将几口箱子抬上点将台。

在箱子被抬上来之后,袁时中抬脚将几口箱子一一踹翻。

瞬间,哗啦啦的金属碰撞声响起。

箱子里是一颗颗碎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碎银子反射着诱人的光泽。

“来人啊,给将士们发赏。”

“前锋营上下,每人赏银二两,以兹鼓励。”

“待这一仗打完,每人再赏二两,若有人立下军功,本帅定不吝提拔。”

袁时中知道光靠言语鼓动,或许能够让手底下的士兵暂时热血上头。

但是,如果想要保证军队战斗力,该有的物质奖励也必须跟上。

否则的话,你敢在物质条件上糊弄底下的士兵,士兵就敢在战场上糊弄你。

眼见袁时中如此大手笔赏赐,顿时,前锋营上下的欢呼声更为洪亮。

这一瞬间,前锋营的士兵们眼前只有点将台上那白花花的银子。

至于说前锋营的危险?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

只要赏银给足,多的是敢死之士!

袁时中见此,继续高声宣布。

“今夜,犒赏全军。”

“前锋营上下,放开吃喝,每人三两酒,烙饼蒸馍管够。”

瞬间,欢呼声再度如雷鸣。

吃顿饱饭,赏银给足,对乱世中的灾民来说,这已经足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去卖命。

袁时中环顾四周,眼见前锋营上下军心如沸,他原本因为闯军东进而沉重的心情变的轻松了不少。

忽然,袁时中余光瞥到一名少年人跃众而出,直奔自己而来。

见此一幕,袁时中不禁面露惊骇,以为是有人欲要行刺自己。

“来人啊,有刺客,保护掌盘子!”

他身边的亲兵迅速反应过来,一边将袁时中簇拥护在身后,一边准备上前去将刺客拿下。

但是,还不等亲兵们动手,朱肃淮便一边将双手举过头顶,证明自己没有威胁,一边高声呼喊。

“掌盘子,学生并非刺客。”

“此举是为献策,而非行刺,学生这里有一计,可不废一兵一卒,便让闯贼主动退兵。”

“还望掌盘子纳之!”

袁时中闻言,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个感兴趣的表情,挥手示意亲兵将朱肃淮控制住,带到自己面前,而后开口询问。

“你是何人?”

朱肃淮向着袁时中深深一揖,然后道。

“回掌盘子的话,学生朱淮,开封人士。”

“日前黄河溃堤,河水倒灌,开封化为泽国,再加之闯贼贼势汹涌,学生不得已背井离乡,出城逃难。”

“但由于所行仓促,差点饿死逃难途中。”

“幸得掌盘子在杞县施粥,赈济灾民,学生才侥幸得活。”

“故而,学生愿为掌盘子献策,助掌盘子退敌!”

朱肃淮自我介绍的同时,也不忘捧袁时中一句。

将他在杞县裹挟百姓从军的行为,美化成心善赈济百姓的义举。

当然,朱肃淮这话并不算夸张。

此时的河南已经经历了连续数年的旱蝗天灾,大量土地颗粒无收,化为荒地。

到处都缺粮食!

若非袁时中在杞县裹挟灾民,他真有可能会饿死荒野,或是变成饿急眼了的灾民口中的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