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布亚新几内亚历史与现状
- 卢庆洪
- 3573字
- 2020-08-29 05:48:07
第三节 生物资源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然环境大部分保留在原始状态下,生物物种极具独特性和多样性,拥有南太平洋地区最齐全的陆栖生态物种。植物方面主要是高达数十米的阔叶树木,而动物方面则以鸟类和灵长类动物为主。
一 植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属澳大拉西亚生态区,具有两大洲所有植物的特点,其天然植物区系据估计由1.5万~2万种维管束植物和2000种蕨类植物及蕨类同源植物组成。其中兰花种类超过2000种,占世界的50%以上,是天然的兰花基因库。石豆兰属夜来香兰花是唯一在黑夜中持续开放、白天花朵闭合的兰花。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土80%以上的地区由热带原始森林覆盖。在低地,特别是发源于高地的江河流域,有宽广的沼泽林。河岸上生长着西谷棕榈、脆蔗和高达7米的野生甘蔗。在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和露天湖周围则生长着睡莲、水生蕨类植物。海岸边和江河河口处生长着高达30米的红树林。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是“低山型”双层林,生长着南美杉树、克林基松树、栎树。海拔2000~3350米之间的地区,是混交山林,生长着山毛榉、常绿针叶树、阔叶树和苔状植物。海拔335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生长着高丛早熟禾草、羊齿植物、小攀缘植物、树蕨(别名桫椤)、灌木丛、苔藓地衣等寒温带植物。苔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极其丰富,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 Island)上的森林掩护物基本相似。
二 动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长吻针鼹、新几内亚鹰、极乐鸟、皇冠鸽、白鹭、七种鸟翼蝴蝶等特有的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允许过量捕猎。
(一)哺乳类动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已发现的260多种哺乳动物中,单孔目动物(又称下蛋类哺乳动物)、有袋类动物和胎盘哺乳动物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
短吻针鼹和长吻针鼹是单孔目动物的代表。长吻针鼹又名三趾针鼹、五趾针鼹或曲喙针鼹,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现生哺乳动物之一,以及最大的单孔目动物,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生活在海拔1300~4000米的潮湿山区森林及高寒草原,体长80~100厘米,体重5~10千克,能用长达20多厘米、布满黏液的舌头舔吸白蚁和蚂蚁。因其栖息地遭到破坏及传统狩猎过度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缩写:IUCN)列为濒危物种。短吻针鼹又称刺食蚁兽,体长40~60厘米,体重2.5~6千克,以白蚁为食,擅长挖掘,栖息于多沙石和多灌木丛的低地区域。
沙色小袋鼠、森林小袋鼠、树上大袋鼠、澳大利亚袋狸、小负鼠、袋貂、袋猫、袋鼬等是有袋类动物的代表。其中费岛袋貂、蓝眼斑袋貂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特有的负鼠类物种,主要以热带森林中的浆果为食。蓝眼斑袋貂被当地人作为宠物饲养,而它们的皮毛也被用于传统服饰的制作之中。
人鱼、海牛等是胎盘哺乳动物的代表,均生活在沿海一带浅水中,以海草为食。人鱼天生胆小,因捕捞过度,现在数量已经很少。海牛外形呈纺锤形,状似小鲸,但有短颈,体长2.5~4米,体重可达360千克;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退化呈桨状鳍肢,无后肢,但仍保留着退化的骨盆。
(二)鸟类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762种鸟类,占世界鸟类品种的13%,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著名、最美丽的是极乐鸟。全世界共有43种极乐鸟,巴布亚新几内亚占38种,蓝羽极乐鸟、无足极乐鸟(又称长尾极乐鸟)、带尾极乐鸟、顶羽极乐鸟、镰嘴极乐鸟等是特有物种,大部分属于国家动物。它们的形象印在了国旗上,刻在了国徽上,甚至邮戳上面都有极乐鸟图案。王风鸟(又称王极乐鸟)体长约16厘米,是极乐鸟中体型最小、颜色最鲜艳的一个分支,被称为“活宝石”。雄性王风鸟背羽绯红,腹羽雪白,眼纹上有一蔟黑羽,脚为亮蓝色,肩部有绿色点缀的扇状羽毛,尾部装饰着祖母绿色的盘状羽毛。极乐鸟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缩写:CITES)的保护动物。
恐鸮是生活在布干维尔岛一带的猫头鹰,面部呈赤红色,内侧和眼眉是白色;上身呈褐色,下身赭色,有黑色斑纹。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密林中,以掠食灰袋貂为生。但因森林砍伐过快、灰袋貂猎杀过度,恐鸮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易危物种。
白颈黑鹭又名斑鹭,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岸及亚海岸的湿地和潮湿草原。体长48~52厘米,双翼及身体呈深灰色,头及颈部呈白色,顶冠和脑袋后的装饰性羽毛是黑色,眼睛的虹膜、嘴和腿是黄色。在树上以及红树林中筑巢,以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水生动物为生。
紫胸凤冠鸠又称南冠鸠,体长约75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鸠鸽科鸟。身体呈蓝灰色,丝状冠呈蓝色,有红色的瞳孔及深栗色的胸部。维多利亚凤冠鸠体长超过70厘米,体重约2~3千克,是鸠鸽类中最漂亮的成员。它们头上有彩冠,是鸽子中的女王。这两种凤冠鸠的羽毛极为珍贵,肉味鲜美,曾经被大量捕杀,现已十分稀有,均被列为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动物。
棕树凤头鹦鹉是典型的攀禽,体长49~68厘米,翼展70~100厘米,栖息于森林边缘地带、开阔稀树草原地带。目前,它是全世界最昂贵的18种宠物之一。棕脸侏鹦鹉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鹦鹉,身长约8厘米,体重仅10克左右,基本上与人的大拇指相近,是标准的“小鸟依人”型鸟类。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低危物种。
鹤鸵是世界上第三大不能飞行的鸟类,体高170厘米,重约70千克。头顶有高而侧扁、呈半扇状的角质盔;头颈裸露部分主要为蓝色;颈侧和颈背为紫色、红色和橙色,前颈有两个鲜红色大肉垂;体被亮黑色发状羽。它们生活在密林深处,以拥有12厘米长、类似匕首一样锋利的爪子而著称,只需一击便可使狼、野狗等野兽毙命。2007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
(三)蝴蝶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400多种蝴蝶。最漂亮的是鸟翼蝴蝶,其中亚历山大女皇鸟翼蝶(又称亚历山大凤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雌性体长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达12克,只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北部省近海岸雨林100平方公里范围内。1951年,由于附近的拉明顿火山爆发,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雨林环境,其数量急剧减少,标本在黑市上的价格不断飙升。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极乐鸟翼凤蝶、天狗凤蝶、金红鸟翼蝶等是世界上稀有的美丽凤蝶,均是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动物。
(四)爬行类动物或下蛋长鳞类动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约有200种爬行类动物或下蛋长鳞类动物。蜥蜴种类齐全,如生活于新几内亚岛南部干燥草原灌木地带的斗篷蜥蜴(又名伞蜥蜴)受到威胁时,颈部的伞状薄膜会张开、口部会张大以吓走敌人。在附近各岛屿上完全树栖性的蜥蜴品种有博氏巨蜥、桃喉巨蜥、黑树巨蜥等。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上百种蛇类。最大的是体长7米的紫色蟒,最美丽的是达尔伯蒂斯蟒蛇,最毒的是体长2米的泰斑蛇,长着7~13毫米的毒牙,每咬一口释放出的烈性毒素可杀死150个人或50万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9倍,与生活在澳大利亚西部的贝尔彻海蛇齐名。黑钻树蟒又名波氏莫瑞蟒,栖居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雨林、草地或沼泽中,体长最大可达2.4米,具有宽阔的头部与身体,大眼睛中有垂直瞳孔,其喉部与颈部有呈乳白色的斜纹,唇部则有黑白相间如琴键般的短条纹。现已被政府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重要的物种。生活在南部河流中的猪鼻龟是长相最奇特的淡水龟,鼻部长而多肉,形似猪鼻;四肢已退化为鳍状肢;背甲长46~51厘米,体重达18~22千克,进化处于软壳龟与海龟之间。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缩写WWF)将其列入世界10种濒危动物之中的第五位。纹面长颈龟生活在多草的湿地中,最大甲长26.7厘米,头部有蠕虫纹,是龟类中最华丽的一种,近年来成为家庭饲养的高端水龟。海龟有13种,其中最重的是900千克的革质龟。绿蠵龟是体型最大的硬壳海龟,背甲长达153厘米,体重约120千克,是沿海地区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上拥有鳄鱼品种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有4大类23种鳄鱼,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19种之多,由此被称为“世界鳄鱼之都”。其鳄鱼分为咸水鳄鱼和淡水鳄鱼两大类。咸水鳄鱼生活在沿海滨一带的海湾里。淡水鳄鱼则生活在弗莱河与塞皮克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可长到9米以上,易对人类发动攻击。
(五)青蛙
巴布亚新几内亚已发现近200种青蛙。大树蛙是2008年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雨蛙,体长约15厘米,有巨大的眼睛。由于它接触任何污染物都会死亡,因此,它被看成当地环境的预警动物。
阿马乌童蛙体长仅有7.7毫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青蛙,也是世界上已知6万多种脊椎动物中体形最小的脊椎动物。它们生长在遍布于热带雨林地面上的落叶中,皮肤颜色红黑相间,善于用落叶伪装自己,并且在缓慢的进化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转变为与昆虫十分相似的鸣声。
岳蛙(Oreophryne)是2004年由美国科学家在塔古拉岛上发现的一种“变色蛙”。其幼年时呈黑色,还点缀着黄斑,成年后却变成桃色,眼睛也变成了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