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观微:郭康松自选集
- 郭康松
- 2083字
- 2025-04-24 17:19:53
四
明代中后期提倡回归经典、复兴古学、研究汉唐注疏和典籍,从事考据研究的学者除杨慎、焦竑、梅、陈第、方以智之外还有一些。他们提倡尊经、研究古学的目的是力挽理学家特别是心学家抛弃经典和汉唐注疏,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欲借助古学来经世致用,他们注重研究训诂音韵、考证名物度数,以纠正理学末流的空疏和穿凿附会。他们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不迷信前人成说,经过寻证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主张无证不敢妄下论断,力求博证。他们不满足于一字一词、一典一事的研究,层层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对清代学术产生深刻影响的带有规律性的命题和指导意义的方法。他们还致力于考据学学术规范的建构,使考据学向着科学、客观的道路发展。他们研究的范围涉及经学、小学、历史、地理、辨伪、校勘等领域。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明代晚期,考据学已经产生了,它与清代考据学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梁启超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作为考据学的启蒙期,一方面是忽略了明代考据学已经产生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是低估了清代初期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黄宗羲等一大批考据学家已达到的考据水平。实际上清初的考据学是沿晚明考据学之波而起,其考据成果、治学方法、学术范式已相当成熟,从事考据的人也很多。如果要对考据学的历史划分时期的话,晚明可划为启蒙期,清代前期应为发展期,乾嘉时期为全盛期,晚清为蜕变期,这样才更符合历史事实。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学术思潮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晚明正处于考据学学术思潮的起始期,“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清初考据学“浸假而涨——涨——涨”,乾嘉时,“而达于满度”,晚清考据学乃“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晚明考据学的著作也符合梁氏对启蒙期著作所论定的标准,“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46]在清初的发展期内,仍然保持了启蒙期对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提倡尊经致用的传统,而且经过由明至清的朝代更迭,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学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学,尤其是王学束书不观、空谈心性学风的危害,因而批判得更为坚决、彻底、猛烈。发展期从事考据学研究的学者比启蒙期更多、更成熟、更纯正一些,其成果也更多、更严谨一些,其影响也更大一些。
以上分析说明,在明代中后期,考据学就已产生,它与清代考据学无论是从时间的前后衔接,还是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以及学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上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考据学之所以在明代中后期产生是由于理学走向空疏,其流弊发展到极致后的反动,是学术发展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原载《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序》。
[2] (明)陈献章:《白沙子》卷六《答张内翰廷祥书括而成诗呈胡希仁提学》。
[3]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
[4]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黄直录》。
[5] (明)杨慎:《升庵集》卷一五《刘静修论学》。
[6] (明)杨慎:《升庵集》卷一五《珠椟鱼筌》。
[7]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答重庆太守刘嵩阳》。
[8] (明)王鏊:《震泽长语》卷上《经传》。
[9]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音义集论》。
[10]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读书类略提语》。
[11] (明)方以智:《清源志略》卷三。
[12] (明)方以智:《东西均·道义》。
[1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第9页。
[14] (明)杨慎:《升庵集》卷四五《活泼泼地》。
[15] (明)杨慎:《升庵集》卷二《六书索隐序》。
[16] (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一《阿堵》。
[17] (明)焦竑:《焦氏笔乘》卷二《徐广注误》。
[18]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集学考究类略》。
[19]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卷三《四书大全序》。
[20] (明)方以智:《通雅·序》。
[21] (明)焦竑:《澹园集》卷一三《与陈晦伯书》。
[22]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济会通四》。
[23] 《明史·焦竑传》。
[24]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庄子翼》。
[25] (明)焦竑:《澹园集》卷四八《古城答问》。
[26]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27] 《皇明遗民传》卷一《方以智》。
[28] (明)方以智:《通雅·序》。
[29] (清)钱秉镫:《通雅序》。
[30]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
[31] (明)杨慎:《丹铅别录·序》。
[32] (明)杨慎:《升庵经说》卷七《九国》。
[33] (明)焦竑:《焦氏笔乘》卷六《古字有通用假借》。
[34] (明)方以智:《通雅·凡例》。
[35]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小学大略》。
[36] (明)方以智:《通雅·凡例》。
[37]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正杨》。
[38]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三《华阳博议下》。
[39]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三《华阳博议下》。
[40]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经籍会通》。
[41]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
[42]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
[43]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尚书谱》。
[44] (清)周春:《十三经音略》附录《与卢抱经论音韵书》。
[45] (清)张裕钊:《重刊毛诗古音考序》。
[4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