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观微:郭康松自选集
- 郭康松
- 1018字
- 2025-04-24 17:19:49
一
隋开皇三年(583),身任秘书监的牛弘,鉴于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火不断造成“典籍遗逸”的现实,上表请求“开献书之路”。其云:“经籍所兴,由来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古通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从总结历史的角度阐明典籍在保存文化、提供经验、维护政权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典籍作用虽大,但典籍本身极易遭到破坏。牛弘总结隋以前的典籍聚散的历史,把典籍遭受五次大的毁灭称为“五厄”:其一,秦始皇焚书,“先王坟籍,扫地皆尽”;其二,王莽末年战乱,“宫室图书,并从焚烬”;其三,东汉末年汉献帝移都,董卓之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一时燔荡”;其四,西晋末年,“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其五,南朝梁萧绎收江南图书聚于江陵,达七万余卷,“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今御书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补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今土宇迈于三王,民黎盛于两汉,有人有时,正在今日。方当大弘文教,纳俗升平,而天下图书,尚有遗逸。”[1]国家藏书与隋朝的帝国身份很不相称,因此应广开献书之路。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2]经整理写定,凡三万余卷。使国家藏书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极大增加。据《旧唐书·经籍志上》记载,牛弘还撰有《隋开皇书目》四卷。这说明,牛弘在征集图书的同时,还做了类似汉代的刘歆父子所做的整理和编写书目的工作。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隋书·经籍志》,包含有牛弘的心血,也就是说,《隋开皇书目》对《隋书·经籍志》的编撰提供了部分蓝本。
牛弘是我国历史上系统总结文献聚散的第一人,其提出的典籍“五厄”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继牛弘之后,唐人封演,宋人洪迈、周密,明人胡应麟在牛弘“五厄”说的基础上,或推而密之,或继而续之,对历来典籍聚散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3],推动了历来的统治者和学者对典籍兴衰命运的关注。所以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评价说:“自弘言以后,隋文从其议,搜括天下书,成绩可观。是弘之所言,在历史上有权威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