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观微:郭康松自选集
- 郭康松
- 1357字
- 2025-04-24 17:19:50
二
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其来自久”[5],南北礼制多有不同,牛弘认为汉、魏、两晋特别是南北朝的礼仪大成问题,他说:“圣教陵替,国章残缺,汉、晋为法,随俗因时,未足经国庇人,弘风施化。且制礼作乐,事归元首,江南王俭,偏隅一臣,私撰仪注,多违古法……两萧累代,举国遵行。后魏及齐,风牛本隔,殊不寻究,遥相祖师,故山东之人,浸以成俗。”[6]所以,他在隋朝建立之初,就上书隋文帝,“请据前经,革兹俗弊”,得到隋文帝的许可。“弘因征学者,撰《仪礼》百卷……修毕,上之,诏遂班天下,咸使遵用焉。”[7]在制定《仪礼》时,“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8],对南北礼仪文化兼收并蓄。开皇初牛弘还与太子庶子裴政一起,受文帝之命“撰宣露布礼”。[9]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消灭南朝的陈国,“收罗耜梓,郊丘宗社,典礼粗备”[10],但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明堂尚未建立。开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诏议定明堂之制。身为礼部尚书的牛弘主持其事,国子祭酒辛彦之等参与讨论,牛弘提出的总体框架为:“今造明堂,须以礼经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数取于《月令》,遗阙之处,参以馀书,庶使该详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阶,上圆下方,四阿重屋,四旁两门,依《考工记》、《孝经》说。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八闼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周书·月令》论。殿垣方在内,水周如外,水内径三百步,依《太山盛德记》、《觐礼经》。”显然,牛弘的方案是“依古制修立明堂”。[11]
开皇十四年(594),群臣请封禅。文帝“命有司草《仪注》。于是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姚察、虞世基等创定其礼,奏之”。[12]次年,封禅泰山。
仁寿二年(602)闰十月,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帝对开国之初所制定的《仪礼》提出加以修订的要求。诏曰:“今四海乂安,五戎勿用,理宜弘风训俗,道德齐礼,缀往圣之旧章,兴先王之茂则。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吏部尚书、奇章公牛弘,内史侍郎薛道衡,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委以裁缉,实充佥议。可修订五礼。”[13]这次修订,诏书虽然将杨素、苏威放在牛弘前面,实际上主持修订的仍是牛弘,只不过杨素、苏威的职位高于牛弘,挂名表示朝廷对修订五礼的重视罢了。《隋书·经籍志二》云:“《隋朝仪礼》一百卷,牛弘撰。”对牛弘在编撰和修订《隋朝仪礼》中主持人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大业元年(605),炀帝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制,创制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若先所有者,则因循取用,弘等议定乘舆服,合八等焉”。[14]这次制定服制非常成功,三年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染干朝见,慕之……固请衣冠。帝大悦,谓弘等曰:‘昔汉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贵。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此乃卿等功也。’弘、恺、善心、世基、何稠、阎毗等赐帛各有差,并事出优厚”。[15]
礼在封建社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16]“礼之为用,时义大矣……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安上治人,莫善于礼。”[17]牛弘先后主持编撰《仪礼》百卷,草定封禅之礼,撰露布礼,主持修订五礼,制定舆服之制,使礼制定于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