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而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共建
- 徐新建
- 292字
- 2025-04-29 19:58:37
绪论
1997年6月,笔者在新加坡举办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论述“和而不同”的现代意义,开篇强调:
“和而不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亦可视为儒学所肯定、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论语·子路》篇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便在相互区别的“和”、“同”态度中,表明了立场和观点。儒学境界追求的是“和”,展开来看,就是在多样化的现实社会中,和众、和谐、和平。此种可称为“和论”的思想境界,对于当今世界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转眼岁月跨了世纪。时代变了,古理仍存,只是作为方法和起点的“和而不同”或许可调整词序,换成作为原则与目标的“不同而和”。